细菌纤维素自组装行为及其衍生物热致液晶性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0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细菌纤维素合成了细菌纤维素苯甲酸酯并表征了其热致液晶性。初步研究了细菌纤维素在氯化锂(LiCl)/二甲基乙酰胺(DMAc)混合溶液中的溶解性及其在基底上的自组装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采用非均相法合成了细菌纤维素苯甲酸酯。细菌纤维素苯甲酸酯合成的最佳条件为:酯化时间19h、酯化温度130℃、催化剂体积与细菌纤维素质量比为11mL·g—1、硝基苯体积与细菌纤维素质量比为14mL·g—1。通过改变酯化剂用量,制得取代度为0.88~2.46之间的细菌纤维素苯甲酸酯。 2.利用热分析、偏光显微镜和广角X射线衍射研究,发现细菌纤维素苯甲酸酯形成近晶C型热致液晶相,其固态—液晶态转变温度约为281℃,随取代度的增加其液晶态—各向同性液态转变温度在341.6~362.8℃之间变化。比已报道的植物纤维苯甲酸酯的固态—液晶态转变温度(220℃)和液晶态-各向同性液态转变温度(280℃)高。为细菌纤维素衍生物在高温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3.用细菌纤维素/DMAc/LiCl溶液,在硅基底上通过自组装,形成有序的纳米棒阵列。其主枝长约10μm,分枝长约1~2μm,其纳米棒阵列中棒的宽度约为200nm。为研究生物材料的自组装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地使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文章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互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适当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技术真正为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服务。  关键词:媒体;交互电子白板;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储备量的丰富程度,对于知识的渴望也更加强烈。而公共图书馆则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
摘 要: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网络教学,成为理工类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创新途径。建设精品网络课程,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化、教学方法网络化、师生交流多样化、课程考核合理化。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线上交流与线下研讨相结合,实现了师生共建共享网络资源库、互动交流多样化和师生互评机制的三位一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加强师生和谐互动,达到教学相长,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教书育人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近10年多间在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主题的96篇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能力现状、培训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述评,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包括基于TPACK框架理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线上线下混合的
项目学习是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解决相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文章以浙江传媒学院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开展的基于网络视频技术的项目学习为例,探讨以课程
美术教育凭借其自身特有的情感和德育功能能够有效的培养高校大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艺术素养与道德节操等.在高校美术教育进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积极的对现存的
含有反刍动物源性成分的饲料是疯牛病、羊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反刍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多研究,但使用SYBR
微波和超声波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近几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与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比较,微波和超声波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控制。许多有机反应在单一微波或超声波能量的作用下,反应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2016]1号文件中指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深入推进中
创新是推动教学发展的最为基础与持久的动力,为符合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中职美术教学就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形成新兴的教学理念,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