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十七年“支边”移民研究——进入西双版纳湘鄂移民的历史考察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c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迁移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变化的剧烈、深刻程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之一正是来自各地人口的不断迁入。1950~196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稳定政权,逐步开始经济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时期,期间的人口迁移与流动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支援边疆建设”是共和国十七年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由此创制了一个新名词“支边”,“支边”与各式各样的边疆移民联系在一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1950~1966年的云南移民为主线,以西双版纳湘鄂移民为个案,专题探讨“支边”与共和国十七年边疆人口迁移。   一、以唯物主义的社会史观为指导思想,客观分析考订1950~1966年中国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发起的历次运动,都不可避免的会来人口流动;同时政府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主要包括:接管和稳定政权时期产生的南下干部和军队留任地方工作的人员;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的两个五年计划所带来的工业人口迁移;工业起飞受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制定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还将干部下放农村、精简城镇人口、动员中小学生参加农业生产,以减轻城市粮食供销及就业压力;更将汉族的“人口众多”,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大物博”结合起来,产生了以垦荒为主的大规模移民;边疆各地为建立健全各类社会机构、系统、设施也不断引入各行业人员;边界危机、备战的需要带来了企业内迁、三线建设等形式的人口迁移;还有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招生分配,水库移民等其他类型的人口迁移。总的说来,共和国十七年人口成规模迁移频繁,以计划型指令性迁移为主,具有边疆移民的大趋势。   二、在基本复原共和国十七年移民图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1950~1966年的云南人口迁移。相比其他边疆省份,共和国十七年的云南人口迁移,并不是规模最大、最显著的,但却是极有特点的,既能反映中国移民的大趋势,又体现了宏观历史中的地方需求和边疆状况。作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的组成部分,云南人口迁移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这里能找到各种类型的共和国移民。同时,十七年年间的云南移民状况非常独特,主要表现在:(一)云南农垦走上了一条与新疆、黑龙江不同的非军垦之路,而云南农垦移民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垦荒移民。(二)云南复杂多变的地理条件限制了成规模的农业开垦,这里既没有一五、二五时期的工业人口迁移,也不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因而工农业人口迁移不像西北、东北边疆那般轰轰烈烈。(三)尽管工农业规模移民显得较为沉寂,其他各行业的人口迁移却频繁多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因为历史上开发较晚,云南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范围广,各类人员持续迁入,尽管规模相对国家组织的垦荒和工业建设移民小,但却包罗了各行各业、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口,频繁均衡的人口迁移是云南这一时期的又一重要特点。横向比较,共和国十七年中的云南移民与同时代其他边疆地区有不同;纵观历史,共和国十七年中的云南移民则是历史的继续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与相似性。以上事实表明,1950~1966年的云南移民状况,无论从纵向历史,还是横向地域的角度都独具特色,体现了边疆历史的延续性和时代特征。   3、以“支援边疆建设”为切入口,从新的角度探讨十七年边疆移民及共和国历史。1950~1966年,边疆移民种类繁多,但都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与“支边”一词联系在一起,在有组织、按计划、巩固性高等许多方面都存在共性和相通的地方。这类“支边”移民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规模、“串联”式的人口流动有所不同,“文革”中许多部门的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打砸抢”与派系斗争轰轰烈烈,但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却“无所事事”,而且许多迁移人口在运动结束后又返回原籍,时间短、建设少、作用小;这种经过统筹组织和计划的行政移民,与20世纪80年代后,以生存和牟利为直接目的的经商务工流动人口不同;与20世纪90年代,由政府组织的三峡库区移民、扶贫移民等也有所不同,因此,“支边”能够很好的概括这一时期的各类边疆移民。20世纪80年代后,计划经济时期“支援边疆”的运动,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开发西部”的潮流,“支援边疆”到“开发西部”的延续与发展,不仅是认识中国国内移民的切入口,更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在深入研究“支边”如何在特定历史阶段产生,其外延与内涵的变化发展,及其社会意义之后,就会发现边疆或西部并非单纯的“被支援”的对象。“支援边疆”和“开发西部”推动了边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边疆现代事业的基础;在“支援”与“开发”的过程中,边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体利益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满足了沿海和内地的需求。计划经济时代,“支援边疆”极大缓解了人口稠密地区的压力,提供了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开发西部”又为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商品市场。所以,“支援边疆”的同时解决了内地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问题,“开发西部”的同时最终帮助了东部。“支援”和“被支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支边”同时也是“援内”,“支边”现象的背后,还隐含着“援内”的本质与意义,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4、通过访谈,结合文献资料,展开对特定区域——西双版纳,以及移民个案——湖南人与武汉人的讨论。西双版纳人口结构的极大变化,始于共和国十七年,与其他地方历史上移民的持续迁入不同,版纳是十七年边疆移民最集中的地区。西双版纳湖南与武汉移民,是迁移时间不同、原因不同、数量不同,来源不同、迁入区域不同、变迁轨迹不同,却极有代表性的两次“支边”移民。文章通过访谈,及对移民现实生活的观察,结合文献资料,生动的再现移民变迁的过程。并在比较研究二者定居、变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最终弄清一个由无数小地方及小群体构成的边疆社会的变迁脉络。   5、将宏观过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专题研究移民与边疆社会。移民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方面,参与了边疆建设,经历了各种变化,创造了自己生活的时代,所以讨论宏观社会发展中个体亲历、见证、参与历史的生命历程,记录他们对自己历史的评价和心态的变迁;考察相同地域范围内,不同来源移民之间、移民及当地人口之间不同层次、深度的交往、联系、碰撞、融合,透视人口结构的变化与边疆社会变迁的关系,即移民本土化与边疆现代化化同时进行,传统边疆社会逐渐向现代地缘社会转变;“支边”与“援内”的互动最终带来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与国家统一。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摘要:在商品社会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企业越来越多,产品特性越来越复杂,交易的区域与范围也越来越广,产品质量信息完全依赖于生产企业的提供,从而造成生产企业与广大用户或消费者之间产品质量信息交流的不对称,再加上受主观与客观原因的影响,产品质量信息传播往往被生产企业有意无意地美化或改变,使广大用户或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处于被动与弱势地位,因此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详细
作者针对铜质蒸汽冷凝器严重腐蚀问题 ,从腐蚀形态、腐蚀介质、沉积物、运行工况、工艺操作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认为腐蚀形态主要是点蚀和脱合金腐蚀 ;对腐蚀介质和沉积物分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摘要:在生活居住的房间或公用建筑内,为保证一定的舒适条件和工作条件,均装设有采暖系统、给水、排水系统与供煤气系统等,这些系统统称为暖卫系统。其施工安装应遵照《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DJ242—82)的规定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室内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室内给排水管道的安装工程,为建筑给排水施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并以此为基础来降低生产成本,使施工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关键词:工程项目 成本 控制    一、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在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