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邙山”在诗歌中出现自东汉梁鸿《五噫歌》始。北邙山最初只是洛阳北一观览胜地。汉末魏晋时期,北邙山因其绝佳的风水而成为帝王将相的陵墓聚集区。“北邙山”在诗歌作品中的含义逐渐由实际地理含义引申为墓葬之所,进而成为死亡的代名词。隋唐以后,“北邙山”因其蕴含的生死主题,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固化。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北邙山的名称、北邙山的文化内涵以及唐前诗歌中北邙山的含义演变。第二章分别对初、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邙山”在诗歌中出现自东汉梁鸿《五噫歌》始。北邙山最初只是洛阳北一观览胜地。汉末魏晋时期,北邙山因其绝佳的风水而成为帝王将相的陵墓聚集区。“北邙山”在诗歌作品中的含义逐渐由实际地理含义引申为墓葬之所,进而成为死亡的代名词。隋唐以后,“北邙山”因其蕴含的生死主题,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固化。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北邙山的名称、北邙山的文化内涵以及唐前诗歌中北邙山的含义演变。第二章分别对初、盛、中、晚四个不同时期的北邙山诗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色进行详细分述。第三章从四个方面对唐代北邙山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登高望远,抒发自我追求;怀古咏史,感慨历史沧桑;悼念亡友,表达死别哀恸;坟冢累累,感悟生死哲思。第四章大致从三个方面探讨唐代诗人对北邙山集体关注和书写的原因:一为北邙山归葬文化;二为安史之乱后唐人对于生命意识的新思考;三为北邙山生死蕴涵的文学主题化。
其他文献
普通高校体育类招生考试是我国高校招生考试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点作为考试场所的载体,其考点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如何,不仅牵动着考生和家长的神经,而且对考生成绩的影响等方面都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围绕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类高考福建师范大学标准化考点的建设状况,发现存在不足。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加强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类高考考点的软硬件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探索体育类高考标准化考点建设理论,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内涵。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对外汉语教师亟待研究的话题。而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特点的,莫过于文化词语。文化词语不同于一般的词汇,它本身蕴含着深厚复杂的文化内涵,是词汇中最为特殊的一类。而对外汉语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助力。探究一本
在现代汉语中,“谁知”由疑问代词“谁”和动词“知”构成,存在着两类不同用法。一类用于反问,表示“没有人知道”“谁也不知道”,另一类作为话语标记,不具有概念义,只有程序义。本文选取第二类即话语标记“谁知”作为研究对象。现有文献对“谁知”的研究集中为对“谁知”的性质、语义演化途径以及历时语法化过程的描述上。但是前人对于“谁知”的研究大多是笼统地将其归为某一类话语标记的成员中去分析,而不是对“谁知”的个
前人对“辵”部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辵”部字本体研究上,很少将“辵”部字研究与汉语国际教学相结合。本文以“辵”部字汉语国际教学设计为研究目的,对“辵”部字常用字进行字义、用法讲解和文化阐释,力图让学习者对中国汉字有深入了解。本文首先简要追溯《说文解字》等辞书对“辵”部字的形义阐释,归纳统计“辵”部字在《新汉语水平大纲》和《成功之路》综合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接着,根据本义将《成功之路》综合教材中的“辵
一套教材的优劣,不仅要看其整体框架的设置以及语言材料的选择,更要关注的应该是练习的编写。一部好的教材应该是一部精心编写的练习集。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练习的编写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从练习编排与设计的角度,对《博雅汉语》中高级阶段教材练习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教材练习编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主要从练习内容和练习方式两个角度,对教材练习的题量和题型进行分析研究。练
中职生问题行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是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中负性生活事件、生命意义感与问题行为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已有研究证实负性生活事件会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其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却鲜有研究将三者结合探索。其中机制复杂却有利于我们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启示,从而提升中职生身心健康水平。本文由此出发,探寻中职生负性生活事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探讨生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主要亚型,是阻碍学生学习的最大绊脚石。小学三年级是学习语文的转折点,是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时候学生的主要任务从认字转为阅读,阅读的主要方式从出声朗读转变为无声默读。本研究通过编制《小学生视知觉和语素意识干预训练方案》对小学三年级阅读障碍儿童进行视知觉干预和语素意识干预,考察训练方案能否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语素意识和默读流畅性,进而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本
本报告总结了笔者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音乐教科书的一次实践。笔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份题材主要是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笔者个人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并且具备了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储备。其次是,在笔者过往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大多都是翻译自国外教材,翻译的教材中不时有出现一些别扭或难以理解的译文。如果自己来翻译或许便能够找到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第三是,将目的论的观点付诸实践从而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翻译作为
肖邦晚期所作的钢琴作品《#F大调船歌》(op.60),凝聚了作曲家敏锐而细腻的创作思维和丰富的人生感悟,犹如一幅色彩斑驳的油画。其中,多重承载的创作立意为作品打下较为厚重的情感基调,多性取向的主题构思和异色层叠的织体造型构成了作品多元的主色与配色,而流光溢彩的演奏艺术则使得作品的音响五彩纷呈且又具体可感。本文试图从绘画的视角出发,对该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技法、演奏特征等方面进行探析,从而更进一步认识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涉及企业家的相关论述,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家对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肯定,也指明了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培育企业家激发企业家精神,以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我国学术界中企业家人才政策的相关研究十分缺乏,大部分停留在定性的比较研究和建议,少有关于企业家人才政策效果和创新激励的定量研究,更遑论探讨政策如何激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