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时英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新感觉派圣手”、“普罗小说之白眉”。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陆续发现了穆时英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中国行进》中的部分篇章,更是显示出了他极大的抱负——创作一部全面描写“一九三一年大水灾和九一八的前夕中国农村的破落,城市里民族资本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的斗争”的长篇小说。《中国行进》的发现,颠覆了我们之前对穆时英“洋场浪子”的刻板印象,让我们对穆时英的文学理想和创作才能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穆时英试图将他所呈现的截然不同的三类小说(都市题材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以及战争题材小说)进行有机的融合,尽管在整体效果上还差强人意,但穆时英所做出的努力却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说,《中国行进》无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是穆时英小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本文拟从穆时英小说所惯用的题材入手,系统分析、比较《中国行进》与穆时英其他小说在情节、人物、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异同,借以展现穆时英在创作上的发展与流变。第一部分,将以《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三个短篇小说集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小说与《中国行进》中的《上海的季节梦》、《中国一九三一》等涉及到都市生活的部分加以比较分析。第二部分,将以短篇小说集《南北极》、以及《狱啸》等未收集的短篇小说为代表的农村题材作品与《中国行进》中的《中国一九三一》、《田舍风景》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第三部分,对《空闲少佐》和《中国行进》中的《我们这一代》这两篇(章)战争题材小说进行比较。为了对《中国行进》的艺术成就与历史价值做出公允的评价,本文在第三部分以题材内容与《中国行进》相近并直接影响了《中国行进》创作的《子夜》为参照,在比较中凸现《中国行进》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创作上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