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教育质量的下滑却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为提升教育质量、优化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大高校纷纷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减轻辅导员负担、完善选课制与学分制等等,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行时间较短,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全面、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造成现阶段的本科生导师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本文的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从国内相关背景与高等教育现状阐释了本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论证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其次,界定了本文使用到的核心概念,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及新制度主义,并对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新制度主义流派下的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三大分析路径及其主要观点,并取长补短将其整合为一个宏观——中观——微观的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溯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产生与发展,对当前流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两大模式—一美国模式与英国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利用了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H大学E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宏观文化、中观制度、微观行动者的新制度主义分析;第五部分,结合上一部分的原因分析,提出完善当前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建议与对策。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刻的文化传统与教育理念作为支撑。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国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行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不健全相关,但还应该跳出制度本身,去关注制度背后的文化土壤、制度环境,以及制度框架下的相关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