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所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隐喻构建与解读中的主体认知原则和认知运作机制,题为“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这一选题缘起于一个启示的两个方面。这一启示就是Fauconnier和Turne(rFauconnier 1997;Fauconnier & Turner 1996, 2002)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交谈或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和行动的目的,往往进行概念合成的心理运作,而概念合成就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Fauconnier & Turner 1996:113)。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理论构筑了一个“四空间”认知模型,认为概念合成的达成,是依凭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1(Input I1)、输入空间I2(Input I2)和合成空间(Blend)这四个空间的相互映射和互动作用。我们说这一启示的两个方面是指我们既同意概念合成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又认为该理论中的有些方面还需要充实和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之所以赞成概念合成理论,是因为我们也认为,语言中的隐喻不仅仅是如Lakoff、Johnson和Turner(Lakoff & Johnson 1980;Lakoff 1987, 1993;Lakoff & Turner 1989)所声言的从一个心理空间映射到另一个心理空间的一个单向运作,而更多的是一个心理空间与另一个心理空间通过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而最终导致合成或整合的结果。所以,本文将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本视角,阐发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然而,我们不完全同意这一理论。经过研究,我们提出以下七种观点:一是我们认为,概念合成理论并未解决隐喻使用者和受众这两个认知主体在隐喻构建与解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也没有紧紧抓住这两个认知主体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我们所认为的主观“冲洗”这一十分关键的认知运作机制,似乎是只要根据概念合成理论中的“四空间”认知模型,认知主体便会对两个输入空间会进行自然或自动的合成,而且似乎是不同的隐喻使用者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会合成出同样的隐喻,不同的隐喻受众对于同一个隐喻也会合成出如出一辙的隐喻意义,由此达到我们在此所称的同隐喻性(homometaphoricity)的形成,即不同的隐喻使用者对于同一个目标域似乎会构建出同样的始源域,不同的隐喻受众对于同一个隐喻似乎也会解读出同样的隐喻意义。但是,在隐喻的认知构建或解读过程中,不同的隐喻使用者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可能会构建出不同的隐喻,而且即便是同一名隐喻使用者,在特定的情况下,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也可能会构建出不同的隐喻,由此造成异隐喻性(heterometaphoricity)的产生。再者,异隐喻性也同样存在于隐喻受众对隐喻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