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电还原产生H2O2协同饮用水消毒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engfei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几乎困扰着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目前饮用水处理厂的消毒工艺相对成熟,有多种饮用水消毒途径可供选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此外,人类还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选择利用清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水资源问题是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开展了太阳光电化学饮用水消毒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1、玻璃碳(RVC)电极电解原位生成H2O2显著强化太阳能水消毒(SODIS)过程,提高大肠杆菌灭活效率。将SODIS彻底灭活初始浓度为106 CFU/m L大肠杆菌所需处理时间从5 h减少到3 h,单位数量级细菌灭活所需的太阳能能耗由12105.26 Wh/m3降低到7263.05 Wh/m3,减少了40%,电能耗仅为148.78 Wh/m3。在此过程中,除了太阳光和H2O2,单线态氧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研究发现当水温度从25℃升高到45℃时,处理时间从3 h减少到2.5 h;降低大肠杆菌初始浓度可以降低水处理时间;水体中不同浓度的腐殖酸(HA)对饮用水消毒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其中1 mg/L HA可以显著强化饮用水消毒过程,而2 mg/L甚至更高浓度的HA会抑制消毒过程;虽然碳酸氢盐提高了H2O2累积浓度,但碳酸氢盐对ROS具有清除作用,从而抑制了消毒过程。2、阳极氧化处理RVC大幅提高电极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从而提高H2O2累积浓度,实现饮用水消毒。通过对电极的表征发现,极化后电极表面相对粗糙并且其含氧官能团数量明显增多。H2O2浓度可以增加2~3倍。本部分以Ti/Ru O2为阳极,由于水处理过程中电流密度极低,阳极氧化的消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因此,H2O2是导致大肠杆菌灭活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16m A至32m A的电流范围内,增大电流可以提高H2O2的产量从而缩短消毒所需的时间,但会增大水处理能耗;提高温度有利于消毒过程,将温度从20℃升高到40℃,其所需处理时间从3.5 h减少到2.5 h,去除单位数量级大肠杆菌能耗从218.5 Wh/m3降低到123.2 Wh/m3;增大处理体积会增加消毒时间,但同时可以提高H2O2的生成效率、减少单位能耗。3、极化RVC电极原位产生H2O2与太阳光协同饮用水消毒。研究表明:在协同水处理过程中,消毒所需时间缩短至1.5 h,单位数量级大肠杆菌去除能耗降低至102.2 Wh/m3。当电流从15 m A增加到35 m A时,消毒时间从2.5 h减少到1.5 h,但是单位大肠杆菌去除能耗从51.5 Wh/m3增加到128.3 Wh/m3;低浓度(1 mg/L)的HA可以增强消毒效果,但是相对较高浓度(4 mg/L)的HA则抑制了消毒过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较高的温度同样可以促进消毒过程。当温度从20°C升高到40°C时,单位数量级大肠杆菌去除能耗从102.2 Wh/m3降至64 Wh/m3。综合考虑耗电量和消毒时间,该系统适合使用25 m A的电流,低浓度的HA(1mg/L)和较高的处理水温(40°C)。因此,太阳光-电解原位产生H2O2饮用水消毒是一种低能耗、高效率的饮用水处理新途径。
其他文献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南方红壤区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受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林下存在着中度甚至强度以上水土流失。推广典型治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促进退化马尾松林的生态恢复。以乔灌草混交、条沟草灌、全坡面播草、低效林改造、封禁管理等典型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林下严重侵蚀未治理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样地调查、采样、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
为了满足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设施蔬菜栽培在我国发展迅速。然而栽培过程中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设施蔬菜发生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威胁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本实验以河南省原阳县沙岗村连续种植10年番茄的设施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添加生物质炭(BC)以及两者联用(BC+RSD)三种
凋落物分解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凋落物的不断输入对森林土壤碳、氮的形成、稳定和转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凋落物不同阶段分解物质的差异导致进入土壤的DOC组成不同,进而影响颗粒态与矿物结合态碳氮的组成。而氮添加使凋落物分解过程先后释放物质发生改变,从而调控土壤氮循环,可能存在对土壤不同组分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因此,从土壤矿颗粒态与物结合态角度研究不同性质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物质组成对土壤氮的影响,对认
森林凋落叶是植物组织衰老死亡或更新代谢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重要因素。凋落叶的分解会影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土壤CO2和N2O排放。本研究依托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研究站平台,以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马褂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试验。设置6种处理:马尾松凋落叶+马尾松土壤(PM+PM)、香叶树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H+PM)、马褂木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C+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epidoptera:Plutellidae)是全球范围内破坏农作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由于小菜蛾世代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使得对小菜蛾的防治日趋严峻。生物防治是当今社会害虫绿色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昆虫天然免疫系统成为未来生物防治的一类重要靶标,而溶菌酶是昆虫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效应因子,因此研究小菜蛾
南方红壤区是中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涉及范围广,侵蚀强度大,程度深,威胁着南方广大地区的环境问题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方红壤区十分迫切需要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芒萁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具有很强的生态恢复和保持水土功能,然而野外实际环境中存在限制因子限制其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程度强烈地区的生长和蔓延。为促进南方红壤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研究限制芒萁生长
农业干旱既能使农作物减产,又能引发病虫害等次生灾害,是制约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南方土地利用强度大、景观斑块复杂破碎的沿海平原地区,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既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时间变化过程,又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空间变化细节,在农业干旱遥感监测中具有迫切的需求。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在分析农业干旱成灾过程的致灾因子及其监测机理的基础上,以低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温度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导致土地覆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覆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研究城市植被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植被变化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馈作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植被结构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
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变化可为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创建舒适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等提供科学参考。论文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对1999-2018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的处理,获取了研究区5个时间节点的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专题信息;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扩展指数对研究区城市绿地的土地利
本文以包含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及连江县部分区域的福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福州市近年来城市宜居性建设的背景,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现状、探讨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依据一定原则,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并参考其他学者建立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选取18个适合评价福州市宜居性的指标。其次,按照居民区尺度,以误差最小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