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优势是区际劳动分工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特色经济,参与国内外分工与协作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现有优势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生产角度提出的,仅注重区域的经济优势,忽视了涵盖社会和谐与环境友好的区域综合优势。这是酿成当代区域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站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角度,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流场论、流量经济学等原理,把区域看成社会—经济—自然大系统,从系统整体角度界定区域优势概念,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区域优势熵理论,包括熵流模型、形成与演化模型和绩效模型,提出用负熵统筹反映区域综合优势,包括经济优势、社会优势和自然优势。这一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在此基础上,提出熵流法、改进的因素法和绩效法分别测定区域的综合优势、条件和能力优势以及显性优势,提出科学评价区域优势的改进的熵正交投影法。然后,提出验证区域优势熵理论的原理和区域优势判别原理。最后,对湘鄂渝黔边区做实证研究,界定其优势,同时验证本文提出熵理论、评价模型和改进的正交投影法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并相应结合边区区情,提出提升其优势的对策措施。全文共分七大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梳理和简评国内外区域优势理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区域综合优势的思路、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论证区域是复杂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可用熵表示区域系统结构功能的有序度。第三部分,在理论研究上,系统构建了区域优势熵理论。首先界定区域优势概念,提出用负熵统筹反映区域综合优势,建立区域优势熵流模型,指出负熵是由区域所吸引并利用的人力资源、资金、物质、技术和信息流共同耦合形成的。其次,完善了形成与演化模型和绩效模型,认为制度、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生态环境等七大要素决定区域优势。然后,提出熵流模型是主体和核心,形成与演化模型为动力机制,绩效模型反映运行结果。最后,提出评价区域优势的熵流法、因素法和绩效法的原理,阐述了熵流法能更准确测定区域综合优势,因素法测定区域条件和能力优势,绩效法测定区域显性优势。第四部分,在定量研究上,建立区域优势熵流评价模型。把负熵定量化,提出区域获得的负熵为:系统获得的流量(密度)乘以该流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流、资金流、物质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以及相应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流量与吸引力的关系,提出两种计算流量、吸引力及负熵的方法。在评价方法研究上,提出改进的熵向量正交投影法的原理、计算方法和步骤。第五部分,提出验证区域优势熵理论的原理和步骤,阐述了因素法和绩效法的计算原理、步骤,系统地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区域优势的判别原理。第六部分,实证分析湘鄂渝黔边区优势,得出湘西州为优势区,恩施州为高潜力区,黔江地区为中潜力区,铜仁地区属劣势区。同时结果也表明用负熵能较好地反映区域综合优势度,验证了熵理论、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得出产业竞争力、制度和生态环境是边区优势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思想开放程度和区域市场规模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发展边区特色产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对外技术合作交流、积极发展教育引进和培养人才,以及解放思想培养先进文化等六大对策措施,提升边区综合优势,促进其经济发展。论文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展望未来的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