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生产理论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文化社会学理论,场域、惯习、资本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起,文化生产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并于近几年被逐步引介到翻译领域并且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发展。文化生产理论对翻译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从宏观层面促进了翻译社会学的构建与发展,从微观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试从微观层面借用文化生产理论来分析具体翻译作品的构建与流通是一项比较新颖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分析文化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否对具体翻译文本的翻译过程以及流通过程产生影响,又是如何进行影响的。 鉴于《哀希腊》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经典性,以《哀希腊》的中译本为依托,以场域-惯习-资本为框架,分析《哀希腊》中译本的是如何被构建的,又是如何得以流通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在对整个研究和理论基础做了简要的介绍之后,文章的主体部分分三步呈现。首先,场域、惯习和资本通过影响译者的具体翻译活动来影响《哀希腊》汉译本作为文化资本的一种形态的构建过程。其次,《哀希腊》汉译本在中国的流通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场域、惯习和资本的操控。所处场域的不同,受到不同场域的干预,各种惯习的交错,各种资本的保障,使得对《哀希腊》中译本构建与流通的研究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主体的最后部分分析总结了《哀希腊》汉译本作为文化资本,对英国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贡献。与此同时,研究发现该诗的作者拜伦以及《哀希腊》本身对中国的政治贡献也是不容小觑的,并对其政治贡献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以文化生产理论为依据研究翻译文学的构建与流通过程,为翻译文本分析提供了更加全面客观的研究视角,翻译文学的研究者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从事文学作品翻译的翻译工作者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有助于在中外文学交流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翻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