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鲁菊事件》中韩译本比较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勒鲁菊事件》是法国侦探小说鼻祖——加博里奥的成名作,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侦探小说,它的发表对当时的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英法学术界,对于加博里奥和《勒鲁菊事件》的相关研究非常多,但在东亚学术界,针对埃米尔·加博里奥及《勒鲁菊事件》的关注相对较少。不过,这部作品一译介到东亚之后,加博里奥凭借其环环相扣的小说情节和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引起了当时东亚读者的热烈反响,特别是在中韩两国收到了极大的好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韩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或殖民地时期,残酷的殖民压迫迫使两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路。新旧交替的社会转折期中,整体社会文化也同样需要变革。因此,作为侦探小说的《勒鲁菊事件》为满足开启民智、解放思想的需求而被引进到了当时的中韩两国。而文学作品的翻译传播和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二者互为补充。《勒鲁菊事件》等翻译文学作品的输入启迪了尚处于开化期的中韩社会的普通民众,使他们了解了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理念——比如法治观念、民主思想等。这些以《勒鲁菊事件》为代表的翻译文学作品启迪民智,促进了中韩两国社会向着现代化转型。因此,西方文学传播到中韩两国,本论文放入研究目的是在参考了中韩学术界、当时中韩读者对《勒鲁菊事件》的阅读感受和反响的基础之上,运用翻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成长经历,从作品的创作翻译背景、中韩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特征等方面对该部作品的中韩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究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分析原因,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中韩乃至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进而为研究上世纪的中韩翻译侦探小说研究发展提供一个小小的探路石。
  首先,本文对对《勒鲁菊事件》的英、日、中、韩四国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找到中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选取翻译策略,比如“归化”、“异化”、“改写”与“重译”等,在译文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巧妙的将多种翻译策略结合并自如运用,进而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和初衷。最后分析这两个文本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征,第一,对“新奇”的追求;第二,对“信、达、雅”的挑战;第三,在“创新”与“固守”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其他文献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的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史记》英译本中,华兹生的译本和倪豪士的译本在语境顺应方面各具特色、迥然不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根据比利时语言学家杰夫·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语言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选择和顺应的过程。翻译实践是语言使
学位
希腊裔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双性人卡尔为叙述者讲述了斯蒂芬尼德斯家族祖孙三代的移民奋斗史。本论文以赤裸生命概念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从希腊移民赤裸生命的形成、赤裸生命状态下的主体性困境与主体性实践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希腊裔斯蒂芬尼德斯家族的主体性建构。  第一章阐述了美国例外主义下斯蒂芬尼德斯家族的主体性消解。本章节从希腊移民历史、福特经济制度和性意识机制三个维度分析赤
学位
《解密》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成名作,被《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说”。本文基于蒙娜·贝克的社会叙事理论,对《解密》英译本进行了详细分析,着重讨论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译者如何通过对译者如何通过对时空建构(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ing)、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selectiveappropriation of text material)、参与者重
学位
一个令人困惑但又新奇有趣的语言现象近几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即一些表面礼貌的言语出人意料地会让听者感到不悦或者不舒服,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虚假礼貌。  大多数虚假礼貌研究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礼貌文化之下的虚假礼貌,包括其定义、实现方式和语用功能。另外,社会距离,权势和文化如何影响虚假礼貌这一问题也将得到探讨。  本文语料摘自经典电视剧《乡村爱情2》,该剧生动逼真地呈现了中国东
学位
二语产出中的任务复杂度研究一直是二语任务研究和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国内外对任务复杂度效应的研究日渐增多,但资源指引维度的任务复杂度对二语产出的具体影响结论仍未达成一致。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资源指引维度任务复杂度增加对外语写作的整体质量和语言复杂度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了山东某高校英语专业的44名大一学生和46名大三学生,每个年级的学生被分为两组,分别完成简单写作任务和复杂写作任务,任务完
学位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词汇发展对学习者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词汇知识成为研究的热点。前人研究侧重于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独立学习能力等学习者因素对词汇知识的影响,但少有人研究词汇意识对学习者词汇知识的影响。本研究基于Graves(2000)的词汇教学模型,将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独立学习能力(即语素意识和词汇推理能力)与词汇意识三个学习者因素放到一个理论模型中进行实证研究,以
学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愈发重要。我国政府因此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理论阐述。基于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引起了各界学者的极大关注。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语言建构必不可少。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策略,经常被用于新闻报道中以构建国家形象,传达隐喻使用者的情感态度。  大量阅览文献后发现,学者大多以政治语篇为研究语料,较少研究经济报道中隐喻构建的中国国
学位
英语写作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然而,高职学校的英语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一些英语教师仍然掌握课堂的话语权,使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即向学生灌输词汇表达、语法知识等,要求学生大量背诵优秀范文,在写作时直接借鉴他人写成的复杂句子。课堂上几乎没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课堂氛围犹如一潭死水。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对英语学习尤其
学位
威廉·吉布森是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他的代表作《神经漫游者》背景设定在后现代社会,描绘了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作用下,人类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了双重冲击,由此出现了以凯斯、莫利为代表的后人类转向。深究其中,《神经漫游者》中对于后人类身体的异化描写十分深刻,后人类通过对身体边界的解构与重构对人的本质概念造成一种冲击。而在后人类语境中,后人类的主体性也在身体本位和机器他者的关系中得以转变。本次研究以身体理论和主
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是美国主流白人建构的美国华裔/亚裔形象,体现了美国主流白人对美国华裔/亚裔及其文化的理解、阐释和想象。而美国华裔文学体现了华裔作家对这一形象的态度。本研究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畴内,选取了一系列反映模范少数族裔形象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以史为线,运用后殖民理论和批判种族理论的双重视角,分析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实质以及华裔美国文学不同时期对此形象的态度流变,进而分析不同时期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