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隐喻是功能语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韩礼德与马丁二人先后提出语法隐喻概念以来,学术界对其探讨与争论从未停歇。语法隐喻从属于功能语法,与修辞学的隐喻和认知语言学中所提到的隐喻均不相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语法隐喻置于语言学的其他领域之下,并探讨其中的关系,譬如语域领域。这种交叉研究正不断完善着语法隐喻理论。
现有研究已经表明,语域偏离直接导致语法隐喻的产生。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实用文本,极少涉及文学语篇。本文以《瓦尔登湖》为例,证明了语域偏离对语法隐喻的影响在文学语篇中仍然成立。
《瓦尔登湖》,又名《在丛林中生活》,于1854年首次出版,是亨利·大卫·梭罗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人类巨大的哲学思想宝库。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世界上诸多读者的大力追捧。这部著作的语言学研究可从多角度展开,但将其置于语法隐喻视角的探讨却很少见到。本文尝试从该角度进行探究,运用语法隐喻理论和语域理论三要素:语场、语式、语旨对其进行解读。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和语域理论,运用林正军广义的语法隐喻理论界定为框架。研究方法采用内省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讨了:1.在《瓦尔登湖》中,语法隐喻在语域中是怎样体现的,即,一致式是通过何种语场偏离、语式偏离、语旨偏离转变为隐喻式的。2.作者基于什么原因,需要通过改变语场、语式、语旨而产生语法隐喻。3.潜藏在语法隐喻之下的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意图。
研究表明:首先,《瓦尔登湖》中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我们把与语域一致的言语表达式看成一致式,把偏离语域的言语表达式看成隐喻式。作者为语义表达的需要,可以通过改变其语域而产生与一致式表达意义不同的言语表达式,即隐喻式。在语场上,通过对每章的语场分析以及小句语场分析,我们发现,作者通过“声东击西”的方式,用房屋建设隐喻国家建设、自然界规律隐喻社会法则、火车汽笛隐喻工业之声等,产生了语场偏离,而二者所表达的语义又存在相关性,因而形成了语法隐喻;在语式上,《瓦尔登湖》本应全书采用书面语(一致式),但书中却不乏一些日常口语(隐喻式),这是产生语法隐喻的第一重语式偏离;此外,梭罗希望通过《瓦尔登湖》规劝读者,但却将说教语式(一致式)转变为叙述语式(隐喻式),这是第二重语式偏离;梭罗用大量的外国语言及古语(隐喻式)代替现代英语(一致式),对当下社会现象进行隐喻,这是第三重语式偏离。语旨上,作者的身份本应与其言语表达式一致,而梭罗却混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在《瓦尔登湖》中,第二人称有时指读者(一致式),但大多数时候指作者本人(隐喻式)。这样做打破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身份界限,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其次,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动荡期,梭罗所倡导的超验主义不被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所接受。因而,梭罗在语言上借助语法隐喻,试图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的思想。最后,《瓦尔登湖》通过语域的偏离,产生了语法隐喻,进而更好地表达了隐藏在文字下的作者的深层意图——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及展望。
本文的研究结果扩展了语域视角下语法隐喻理论的应用范围,证明了在文学语篇中,语域偏离对语法隐喻的影响仍然存在。
现有研究已经表明,语域偏离直接导致语法隐喻的产生。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实用文本,极少涉及文学语篇。本文以《瓦尔登湖》为例,证明了语域偏离对语法隐喻的影响在文学语篇中仍然成立。
《瓦尔登湖》,又名《在丛林中生活》,于1854年首次出版,是亨利·大卫·梭罗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人类巨大的哲学思想宝库。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世界上诸多读者的大力追捧。这部著作的语言学研究可从多角度展开,但将其置于语法隐喻视角的探讨却很少见到。本文尝试从该角度进行探究,运用语法隐喻理论和语域理论三要素:语场、语式、语旨对其进行解读。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和语域理论,运用林正军广义的语法隐喻理论界定为框架。研究方法采用内省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讨了:1.在《瓦尔登湖》中,语法隐喻在语域中是怎样体现的,即,一致式是通过何种语场偏离、语式偏离、语旨偏离转变为隐喻式的。2.作者基于什么原因,需要通过改变语场、语式、语旨而产生语法隐喻。3.潜藏在语法隐喻之下的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意图。
研究表明:首先,《瓦尔登湖》中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我们把与语域一致的言语表达式看成一致式,把偏离语域的言语表达式看成隐喻式。作者为语义表达的需要,可以通过改变其语域而产生与一致式表达意义不同的言语表达式,即隐喻式。在语场上,通过对每章的语场分析以及小句语场分析,我们发现,作者通过“声东击西”的方式,用房屋建设隐喻国家建设、自然界规律隐喻社会法则、火车汽笛隐喻工业之声等,产生了语场偏离,而二者所表达的语义又存在相关性,因而形成了语法隐喻;在语式上,《瓦尔登湖》本应全书采用书面语(一致式),但书中却不乏一些日常口语(隐喻式),这是产生语法隐喻的第一重语式偏离;此外,梭罗希望通过《瓦尔登湖》规劝读者,但却将说教语式(一致式)转变为叙述语式(隐喻式),这是第二重语式偏离;梭罗用大量的外国语言及古语(隐喻式)代替现代英语(一致式),对当下社会现象进行隐喻,这是第三重语式偏离。语旨上,作者的身份本应与其言语表达式一致,而梭罗却混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在《瓦尔登湖》中,第二人称有时指读者(一致式),但大多数时候指作者本人(隐喻式)。这样做打破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身份界限,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其次,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动荡期,梭罗所倡导的超验主义不被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所接受。因而,梭罗在语言上借助语法隐喻,试图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的思想。最后,《瓦尔登湖》通过语域的偏离,产生了语法隐喻,进而更好地表达了隐藏在文字下的作者的深层意图——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及展望。
本文的研究结果扩展了语域视角下语法隐喻理论的应用范围,证明了在文学语篇中,语域偏离对语法隐喻的影响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