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启蒙读物,其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中国历史、文学、哲学、自然、教育、人伦义理等方方面面。因此,《三字经》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广为传诵,在西方世界也被当作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兴衰的教材。自19世纪来,不断有《三字经》英译本问世,其中以英国汉学家翟里斯1900年译本和中国翻译家王宝童2008年的译本较为完善,因此,本论文将选取该两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三字经》译本的得失以及翻译方法上的异同。 1964年,美国翻译家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给世界范围内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单纯的意义对等,还包括风格、文化等方面的对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为“功能对等”,即译文不但要求信息内容对等,而且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功能对等可分为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四个方面。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指导,结合《三字经》独特的文本特点,对比讨论两译本是否在文体、词汇、句法和文化层面达到了翻译对等,以及译者为达到译本和原文之间功能对等所采用翻译方法的异同,旨在为更加完善的《三字经》英译本提供参考和经验。 两译本的对比分析表明:一、翟理斯译本忽视了文体上的对等,而王宝童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三字经》三字一句、隔句一韵的风格,提升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文学体验,因此王宝童译本在更大范围内达到了和原文的功能对等。二、在词汇、句法和文化层面,翟里斯和王宝童均采取了音译、意译、注释等方法,并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但由于翟里斯注重《三字经》中每一个汉字的解读,而王宝童更加重视整个句子语义的连贯,王宝童译本中省译、增译等翻译方法的应用远远多于翟理斯译本。尽管如此,两译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译本和原文之间的功能对等。三、翟里斯和王宝童译本的对比分析表明:文体对等和内容对等对于完整再现《三字经》原本的文学意义和启蒙意义至关重要。最后,由于《三字经》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两译本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少数误译现象,后来翻译者应当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