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例现象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语言文化现象,具有情感表现力和特殊形态结构,也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先例现象在俄罗斯语言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作为民族认知基础的核心组成部分,先例现象是一个由能指(先例名称和先例表述)、所指(先例文本与先例情景)、概念(民族规定性最小化表象)组成的庞大的“三位一体”符号系统,在认知世界、情感意识培养、建立评价标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先例现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先例文本是指任何一种具有目的性和关联性的符号单位延续体,对一定文化群体的人具有价值意义。先例文本的长度无具体限制,例如谚语、格言或叙事史诗等,均可成为先例文本。他人言语通常以文本或文本成素的形式出现,其中部分他人言语由于流传广泛而成为一定交际者的共知,这些人所共知的他人言语就是先例文本,其中包括经典文艺作品、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圣经及部分政论文本等等。在创建新的文本时,经常以联想物、引文、引典、联想等形式表明对它的引证,并指出先例文本以及对其的评价态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先例现象理论传入中国后,国内俄语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先例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重点一般放在俄罗斯大众传媒和文学作品中的先例现象等方面,研究语料以俄罗斯民族的先例现象为主,而汉语中的先例现象则鲜有人关注。理论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语言研究的必然归宿。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深入,外宣翻译对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决定从俄汉对比翻译的角度着手研究汉语先例文本的俄译策略。本论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中文版和俄文版为语料,选用该政治文献中引用的先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文版和俄文版的比较,对比分析汉语先例文本的俄译方法。针对译文中的少许不足之处,我们也进行了认真思考和试译,提出更加优化的翻译策略。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前言部分概述了先例现象及先例文本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阐述本论文的选题理由和实际意义,接着进一步陈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价值。正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先例文本理论综述。本章首先对先例现象理论做了简要梳理,由先例现象理论引出先例文本相关概念的说明和解读。紧接着,提炼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先例文本,按照先例现象来源的相关分类原则,总结提炼出该政治文献中先例文本的四大来源: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国民间口头表达、俗语和谚语,政治事件,外来先例文本。第二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先例文本的语言特征分析。主要从其复现形式、语义功能和修辞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先例文本出现在政治文献中的复现形式,主要是以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先例文本作品名称、先例文本中的物品这四种形式出现。继而从语义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所选语料中引用先例文本主要由以下四种功能:称名功能、取信功能、情感评价功能、象征功能。中国的文学作品偏爱采用各式各样的修辞手法,但政治文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对所选先例文本中的修辞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比喻、暗喻、拟人、借代和寓喻这五大修辞手法。第三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先例文本的俄译策略分析,该章节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首先介绍翻译、外宣翻译、翻译原则以及与政治文献的关系,然后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具有代表性的先例文本作为译例,结合相应的文化来源和语言特征,对所采取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总结归纳了直译、转译、压缩三大基本策略,其中转译又细分为替换和增词两种方法,压缩则细分为减词和略译两种方法。同时,对于一些表达效果不够完美的译例进行讨论,尝试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以达到更加的翻译效果。结论部分旨在总结全文。我们认为针对先例文本在政治文献中的翻译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往往取决于源文本所含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的丰富程度,越复杂的译文往往不会采用单一的翻译策略,而是结合不同的翻译手段,尽可能地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原文。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深入,先例现象在世界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对先例文本俄汉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俄语国家的传播,而且也丰富了国内俄语教学领域的研究语料,为今后国内在先例现象领域的深入研究添砖加瓦。最后,我们在指出本研究不足之处的同时,展望了先例文本俄汉对比研究的前景。由于本人学识有限、资料不足,对所选语料的解读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