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佩华是文坛桂军中一位重要的壮族作家,“离乡知识分子”形象是其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极具特色的一类。本论文通过对黄佩华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以黄佩华小说中的“离乡知识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在厘清“离乡知识分子”定义的前提之下,将这一类型的人物形象放置于城乡演变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并试图从黄佩华书写“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的原因、群像分析、呈现方式、对“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的思考这四个方面研究黄佩华小说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佩华是文坛桂军中一位重要的壮族作家,“离乡知识分子”形象是其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极具特色的一类。本论文通过对黄佩华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以黄佩华小说中的“离乡知识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在厘清“离乡知识分子”定义的前提之下,将这一类型的人物形象放置于城乡演变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并试图从黄佩华书写“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的原因、群像分析、呈现方式、对“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的思考这四个方面研究黄佩华小说中“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的独特性及意义。
绪论部分对“离乡知识分子”的概念进行厘清,以及对黄佩华的创作情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简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正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黄佩华书写“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的原因。
第二章主要进行黄佩华小说里“离乡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的群像分析,分别从小公务员形象、高校知识分子形象、文艺工作者形象、弃政从文者形象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章主要从原生态的叙事、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及其他手法这三个方面分析黄佩华“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的书写方式。
第四章主要从对理想主义的消褪、对世俗方式的体认,对物质欲望的肯定与追求、乡土情结的书写这四个角度论述黄佩华对“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的思考。结语部分对黄佩华小说塑造的“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的艺术价值及研究意义做系统总结,认为黄佩华小说塑造的“离乡知识分子”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新世纪青春文学的代表作家,笛安的小说创作具有浓郁而热烈的青春情怀,其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青春主题。本论文从青春视角切入笛安小说创作,借鉴主题学理论研究笛安笔下的小说作品。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探讨笛安小说中的青春流浪主题;第二章梳理分析笛安小说中的青春爱情主题;第三章主要研究笛安小说中的青春理想主题。 从文学意义来看,笛安小说中的青春主题抒写是对文学史中
鲁迅的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以简练和深刻见长。同时,鲁迅的小说语言也极具有浓厚的艺术性,能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画面感也是其小说语言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也是鲁迅作为艺术家身份的具体表现。鲁迅小说语言的画面感具体表现在塑造人物、构建场景以及描摹心理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画面。鲁迅小说语言的画面感以写意性画面为主,写实性画面为辅,通过各种构成方式与表现手法具体展现了一个个读者可以在其中感知到颜色、形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革也给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关注当代社会现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其中周梅森的创作成绩令人瞩目,他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先后推出了《人间正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人民的名义》等大批长篇小说。周梅森于新世纪前后创作的这一系列的长篇小说,既写出了国家政治权力的运作过程,批判了官场的腐败
作为金元之际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元好问的文学成就虽被人们高度关注,但在某些具体领域还缺乏全面深入地探讨,对其七言律诗的研究便是如此。元好问七言律诗成就最高,今存332首,数量颇丰,占其全部诗歌作品的近四分之一。但目前对元好问七言律诗的研究还只是局部的,往往只关注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对元好问七言律诗进行整体的研究与解读,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 绪论部
商人一直以来是文学作品描写对象之一,但直到唐代商人形象才集中出现于文学作品中。胡商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人类型,唐人不吝笔墨以其为题材创作出内容丰满、想象奇特的小说。同时,胡商所带来的文化影响了唐朝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刻地认识胡商及其相关故事。本文全面爬梳了《太平广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全唐五代小说》,其中涉及胡商题材的小说共58则。结合史料,以期对胡商及唐代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重新审
莫言的小说创作受到古今中外诸多文学资源的影响。就20世纪的中国作家而言,莫言坦言心理上与鲁迅最为接近。他不仅长期、持续地阅读鲁迅作品,还从中获取多种营养,创作时尝试在意义传达、叙事技巧等多方面,学习鲁迅,发展鲁迅。莫言小说中的“吃人”主题表达,便受到鲁迅所开创的具有现代性思考的“吃人”主题的深刻影响。 论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对鲁迅式“吃人”主题的概念进行辨析、界定,
《聊斋新义》内收汪曾祺改写《聊斋志异》的13篇小说,改写时间是1987至1991年间。改写后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表现了新的价值观和人文理念。根据选题特点和题旨需要,论文主要以文本细读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汪曾祺对《聊斋志异》的改写。首先论述改写的文本内容,涉及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题材处理三个方面。将改作与原作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故事情节的改变、人物的增减和强弱的变化以及情场和官场的选择,足见汪氏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老舍的文学创作和他所生活的北京密不可分,老舍与北京的联系也常常是老舍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不过,单一的现实主义研究思路已经对老舍研究产生了桎梏。因此,本次研究以美国学者利罕提出的“文学在城市化进程中与城市实现了双重构建”研究思路作为理论依据,通过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以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以及其笔下的人物命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详细讨论北京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
语气词是说话人表达主观性的重要手段,汉语和壮语常使用语气词表现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立场。目前汉语语气词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不同语言之间语气词的比较研究发展较慢。本文选取普通话、汉语方言(广州话、濉溪话和桂柳话)和壮语中表示确定、反预期意义的语气词分类进行比较研究,对语气词的句法、语义及语用进行分析,探寻语气词的来源,总结相关语气词的异同。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然
“款”是侗族古老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是侗族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以地缘为纽带的部落与部落、村寨与村寨之间通过盟誓与约法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区域行政与军事防御性质的联盟。而款词就是款组织为了规范成员行为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其中包括有创世款、约法款、祖宗入村款、英雄款、款坪款以及祭词、祝语等。无论是在形式方面还是内容上,款词都在侗族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历来对侗族款词的研究成果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