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筋土挡墙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ddd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筋土挡墙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和抵抗地震动的能力,该项技术在我国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该项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仍带有较大的经验性,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基于拉格朗日显式有限差分方法的FLAC程序的求解主要运用了离散模型方法、动态松弛方法、显示有限差分方法,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FLAC程序可以用相对较小的计算资源、快速而又准确地模拟岩土结构的破坏失稳过程和大变形问题,其内置的强度折减法尤其适用于土工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本文利用FLAC/2D4.0程序,采用强度折减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加筋土挡墙的稳定性分析,研究加筋土挡墙的失稳模式和破坏机理,希望能够在理论上对加筋土挡墙的设计和施工给出一些帮助。首先,研究了FLAC程序进行土工结构稳定性分析的合理网格密度,并分析了布筋方式和面板等对加筋土坡稳定性的影响;其次,作加筋土挡墙的稳定性分析,在数值上验证了加筋土挡墙的几种主要的破坏模式,并针对不同的破坏模式分析它们的破坏机理,将潜在滑裂面归一化为统一的数学形式,并对求解到的滑裂面进行数学拟合;第三,作加筋土挡墙稳定性分析中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分析各种因素对加筋土挡墙稳定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最后,针对加筋土坡和挡墙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一些概念性的建议。主要的结论如下: (1) 对于加筋土坡,当加筋较短、较疏时加筋的效果不明显,随着加筋的加长和加密,土坡的安全系数逐渐提高,但是当加筋的长度和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加筋的加长和加密,土坡的安全系数提高的幅度将越来越小; (2) 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加筋土挡墙的两种主要破坏模式,即倾倒破坏和旋转滑移破坏,发现旋转滑移破坏主要是由于挡土墙底部的拉筋发生屈服造成的,而倾倒破坏的破坏机理则是在于筋材与土之间的相对位移过大,筋材从土体之中拔出造成挡土墙的整体失稳的,加筋的布置方式,土体和筋材的材料特性是破坏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3) 认为以对数螺旋线加直线的方式来模拟挡墙的潜在滑裂面是合适的,挡墙的稳定安全系数和破坏模式相对应,挡墙发生旋转滑移破坏时的安全系数较高,而倾倒破坏时的稳定性较差,安全系数的大小与加筋的布置方式,土体和筋材的材料特性相关; (4) 挡墙的填料土体和拉筋的材料特性及拉筋与土间接触特性,对加筋土挡墙的稳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面板对加筋土坡和挡墙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布筋方式可以在注重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以徐州地区早园竹叶为研究对象,采用Fenton反应和CuSO4-Phen-Vc-H2O2-DNA反应法测定竹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考察竹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竹叶
面向对象数据库(OODB)弥补了关系数据库的缺陷,为许多高级数据库应用领域提供有力支持。但是,OODB中关联查询的处理速度较慢,这严重影响了OODB的性能,阻碍了OODB的发展和推广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历经20多年的历史,我国法学界从传统司法制度的历史流变到现代司法制度的渊源发展,从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司法制度比较到各种研究
根据入世协定,我国零售市场于2004年12月11日全面对外开放。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加快了独资、扩张和收购的步伐。与外资相比,国内零售企业无论在资金实力、经营规模、管理经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主体的角度而言,就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自信,反对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坚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放射性污染和核事故潜在危险随之增加,对突发核事故和核电站放射性本底监测、核设施附近放射性污染监测等有关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
随着现代化热轧带钢板材加工技术向着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对轧制带材的板形、尺寸精度和综合机械性能的精确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深入研究探索带钢热轧过程的板形理论及金
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消除享乐奢靡是小事私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有利于拉动内需、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等四个认识误区。
伺服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伺服系统控制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故研究高性能的伺服控制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以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从其矢量控制原理出发,研究其非线性问题,使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阐明永磁同步电机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电机参数的变化、外部负载扰动以及实
本文提出了对初中生物学探究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的认识,将教学目标分解,关注过程性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避免科学探究教学目标模糊、评价缺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