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进口支板防冰加热功率分布特性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rzptx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机发动机的进口支板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进气部件,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很容易发生结冰现象,结冰会减小发动机的进气流量,降低发动机运行效率,严重危害飞机飞行安全,因此针对发动机进口支板而开展的结冰和防冰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防冰热载荷的预测通常是采用防冰表面温度均匀分布的方法进行的,计算所得的防冰热载荷往往偏大。为了减小防冰总的热负荷,需要对防冰部件的防护区域和加热功率分布特性进行研究。本文针对某型发动机进口支板设计了适用于复合材料的电加热防冰系统,并对其防冰加热功率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对飞机结冰的危害和防护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总结了国内外防/除冰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并重点分析了飞机复合材料部件电热防冰系统的特点和研究现状,指出了对复合材料部件电热防冰系统加热功率分布优化研究的必要性。2)总结国内外冰风洞的特点,对本实验室的小型引射式结冰风洞的风道系统、喷雾系统、冷却系统等做简单介绍,并对结冰风洞的液态水含量、水滴平均直径和试验段风速等结冰气象参数进行了标定,为开展后续的冰风洞试验奠定了基础。3)针对某型发动机进口支板设计了适用于复合材料的电加热防冰系统,该系统采用均匀热流密度的电加热结构,并制作了冰风洞试验件;试验测定了来流风速30-60m/s条件下进口支板表面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并进行了来流风速30-50m/s,平均水滴粒径为40μm,液态水含量0.58g/m3工况条件下的支板表面结冰试验。不同工况下的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基本相符,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合理性。4)在经典Messinger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水膜流动和蒙皮导热的考虑,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以此计算不同结冰气象条件下的防冰热载荷,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某型发动机进口支板电加热防冰系统进行了以最小加热总功率为目的的优化计算,得到不同工况最小加热总功率情况下的支板表面水膜、热流密度和温度分布情况。5)为了验证数值计算的优化结果,对防护区域采用分区加热的结构,重新设计制作分区加热冰风洞试验件。并以最小加热总功率为目标,进行了T=-10~-5℃,U=30~50m/s和不同液态水含量条件下的分区加热冰风洞试验,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优化的加热功率分布合理可行,表明本文采用的防冰系统热载荷计算模型与优化方法是合理的。
其他文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一项新兴技术,是信息感知与采集的一场革命。及时开展这项对人类未来生活影响深远的前沿科技的研究,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将有重大的
月球车夜间休眠状态下的热分析计算不仅关乎月球车的能源供应及核能使用情况,还涉及到车载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问题,在整个月球车热控设计和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助
本文以飞机环控系统的设计为工程背景,对飞机环控系统的热力学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系统熵产的分析和对换热器外形尺寸进行优化,达到使得整个环控系统不可逆损失较小的目的
贫点阵目标图像出现几率大、应用面广,对其进行深入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分析了贫点阵目标图像的成像及探测机理,对识别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理论和方法,例如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脉冲爆震发动机是一种利用脉冲式爆震波产生推力的新概念发动机。由于它有很多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的应用前景。为了将脉冲爆震发动机从实验室研究推向工程应用,本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大量应用,此类系统使企业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产生,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但实际上这些数据能为决策者提供的支持却非常
海洋与人类的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每年冬季海面结冰及海冰漂移又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与灾难。我国近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渔业资源,海岸港口的贸易加快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海冰的监测和预报工作,以采取有效的冰情灾害防御措施。目前已有的探冰雷达系统存在探测效率低或薄冰分辨率低等缺点,无法得到海面薄冰的精确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便捷海冰探测雷达系统,采用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方
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强等众多优点,代表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以TI公司的
在飞机工艺文件编制过程中,装配指令的快速设计是缩短工艺文件编制周期、提高编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基于实例的装配指令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飞机装配指令实例的
与卫星在轨运行时的振动环境相比,卫星发射过程中的振动环境恶劣得多,卫星的结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发射过程中的振动环境。整星隔振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善卫星在主动阶段承受的动力学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卫星发射的可靠性,降低风险,还可以搭载更多设备,减少成本。本文以整星隔振主动控制为背景,研究了立方体构造隔振平台,设计了六轴隔振平台的控制律。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针对整星隔振的主动控制,本文设计了基于St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