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之科学》是一部集大成的自然科学著作,全书共有五十八万四千单词,主要由英国学者H.G.威尔斯执笔,并得到G.P.威尔斯和赫胥黎的帮助完成,本书成书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当时人类对生命科学的了解,是一部体系相当完备的科普著作。郭沫若一生翻译成果丰硕,在向中国介绍西方思想和知识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也曾努力试图构建翻译理论,在他写的有关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对当时的翻译界具有重要的影响。《生命之科学》是郭沫若少有的科学题材的翻译,从1930到1936年间,他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完成翻译,历时时间之久,实属少见,总字数为100万左右,占据了他一生翻译总量的六分之一,可谓一部“科学巨译”。当时的中国正经历深刻的变化,急需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此书翻译的完成实是应时之需。郭沫若不仅译著丰富,也曾尝试建立自己的翻译理论,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这点自然也体现在《生命之科学》中。目前,虽然国内对郭沫若的翻译研究尚可,但总体来说还是个新领域,而且多数集中于诗歌和文学,对于本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肇始于蒙娜·贝克教授的论文,迄今已经发展了20多年。随着技术的优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几年,我国翻译研究领域,语料库翻译学也蓬勃兴起。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一系列统计数据,因此,其研究结果自然更客观,更有说服力。译者风格研究,历来是翻译研究的内容之一,但在传统理论框架下,译者风格往往呈现隐性。而在语料库翻译学中,研究实现了从源语为中心向目的语为中心的转变,而译者也终于走到了翻译活动的前台,成为翻译活动的主角。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能够考察译者在传承原作风格之外的自我特点。本文以创建的《生命之科学》双语语料库为基础,从语料库翻译研究角度出发,探讨郭沫若在《生命之科学》中的译者风格,以及导致这些风格的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此了解此书翻译的优点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反过来对我们的翻译也有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