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被逐渐提上日程。随着“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跨入了以应用为中心、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目的的发展阶段。当教育信息化各个方面协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学校教育信息化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如能为更多人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能缩短教育差距,为国家节省大量用于重复建设的资金,提高教学质量等。因此,本论文选择以鲁西南地区的中小学校为出发点,研究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笔者首先介绍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政策和工程等等,从实践层面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然后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此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与还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本质、组成要素和意义,总结出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以及次关键因素,形成了一个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模型。接着以此模型为依据,利用问卷、访谈的形式,掌握鲁西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真实资料。最后通过比较研究法,利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分析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寻求城市农村之间、校际之间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差异,总结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本文以鲁西南地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从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组织与管理这六个方面,对鲁西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如下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匮乏,“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设施、设备、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信息化人员的信息素养整体不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较差,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不高,组织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然后,从人员层次、整合层次、其他层次(包括资金、制度、培训问题)角度,归纳出当前阻碍鲁西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的原因: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欠缺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较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较浅;经济落后以及以县为主的二元教育财政体制导致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不足;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及法规太宽泛,没有具体细节性的条文,针对性不强;培训的形式、内容以及评价制度还不完善。最后根据鲁西南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为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