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型糖尿病(T2DM)是由于胰岛素抵抗(IR)和β细胞分泌缺陷导致高血糖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在其病理进程中,存在糖代谢、脂代谢、蛋白代谢的紊乱。前期研究已经表明血浆甘油三酯(TG)及脂肪酸(FFA)水平的升高与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动物实验表明不论是高饱和脂肪酸还是高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喂养大鼠,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目前有研究表明,一些相关脂代谢的关键酶的基因突变可导致明显脂代谢紊乱,由此推测脂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突变可能在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脂蛋白脂酶(LPL)是脂质代谢的限速酶,在脂蛋白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它能催化乳糜微粒(CM)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核心中的TG水解,促进CM和VLDL从血液循环中清除。LPL同时在富含TG的脂蛋白表面成分(磷脂和载脂蛋白)转变为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过程中起作用,导致血浆TG水平增高、HDL水平降低,尤其是血游离脂肪酸严重的升高。目前研究表明,FFA的升高是机体形成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起代谢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但FFA升高是继发于糖代谢紊乱还是原发脂代谢紊乱,目前还不清楚。因此研究血清FFA升高的原因对于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病因非常-重要。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LPL基因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候选基因,尤其是位于LPL基因内显子8中的Hind III酶切位点突变能够改变LPL活性,是影响血浆TG,VLDL及HDL水平的重要因素,与高脂血症、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以高糖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Hind III酶切位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发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为糖尿病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从健康查体人群中选取血糖升高的人群232名为高糖组,和血糖正常人群109名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均相匹配,并除外冠心病、高血压及甲状腺、肾脏、肝脏等疾病。检测空腹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胰岛素及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静脉血通过EDTA抗凝,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进行多态性分析。所有统计学分析都在SPSS11.5软件包中完成。各统计指标都以均数士标准差(mean±SD)表示。高糖组和对照组间统计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高糖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用x2检验。在不同基因型中各个临床参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糖的影响因素。
结果:
(1)LPL基因3种基因型H+H+、H+H和H-H-,它们在高糖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H+H+0.647和0.569;H+H0.319和0.33;H-H- 0.034和0.101。含HindⅢ酶切位点的“H+”等位基因在高糖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806和0.734,无HindⅢ酶切位点的“H”等位基因在高糖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H”0.194和0.266。在高糖组“H+”等位基因和H+H+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高糖组中,并发高TG血症组和正常TG组H+等位基因频率为:0.843和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H+基因型分布频率为0.70和0.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并发高TG血症组和正常TG组H+等位基因频率为:0.795和0.692,H+H+基因型分布频率为0.636和0.523,高TG血症组等位基因H+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
(3)在所有样本中,H+H+基因型组BMI、WC、TG、FFA、FINS、空腹血糖和HOMA-IR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腰围、FFA和HOMA-IR。
结论:
(1)血浆FFA、TG、空腹血糖、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和BMI、腰围与LPL基因的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相关。
(2)本研究人群显示腰围、FFA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糖升高均独立相关。
(3)本研究人群显示LPL基因的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血糖升高未见独立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