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成长小说倾心而执著的书写是八九十年代中国新潮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它牵连着成长小说自身的审美品质与当下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将对新潮成长小说的具体形态和潜在意蕴作—梳理和探析,并寻绎其后的社会思想源头,以期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状况、时代心理与精神状态诸方面有一个独特的理解与把握。全文包括导论、主体、结语三部分。 导论:本部分主要阐明了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以题材为原则来界定新潮成长小说的内涵与外延。传统的教育式成长小说定义局限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狭窄范畴,无法涵括二十世纪以来成长题材小说中对个人内部更为宏阔和深邃的生命体验的开掘和表现,从而提出以题材来界定新潮成长小说的定义。其二是新潮成长小说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自身在表现范域上的宽度和表达力量上的锐度的审美品质。这两方面的审美品质正与新潮作家的创作趣向相契合,新潮作家至少钟情于成长小说的四个方面:聚焦对象的选择形成的叙述立场的特殊性;作为独标自我,摆脱“影响的焦虑”的一种方式;潜伏着的解构功能;接受学角度的视界融合效应。 主体部分对新潮成长小说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大的维度进行考察,分别对应于论文第一部分和第二、三部分。 第一部分新潮成长小说的兴起与流变:该部分首先对新潮成长小说兴起的历史语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纵向梳理,指出了三个层面的原因:从社会变动层面讲,表现为社会历史的变革与转型,促成了个人自我的觉醒;从思潮影响层面讲,是存在主义、生命意识等西方思潮的东渐,催发了主体意识的复苏;从文学自身层面讲,是文学向内宇宙转向的趋势。此外,八九十年代追新逐异、风云变幻的“革命式”语境以及伴随的焦虑和困惑心理也是新潮成长小说兴起的历史原因。 成长小说审美意味的张力来源于今人成长中遭遇矛盾冲突,从而引发的不可避免的“困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对新潮成长小说历时流变的梳理中,以“困惑”的不同形态(包括表层特征、作家自身经历与历史思想根源)作为线索,本文将之分为三个阶段:“远行”中的幻灭、“房间”内的独语与“酒吧”里的狂欢。总之,虚无情绪造成的“困惑”构成了新潮成长小说中成长者共同的精神状态。八九十年代新潮成长小说这一共同的精神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应于相应时期的作家们的精神特征。从苦难中的精神追求,到理念庇护下的逃避,再到欲望狂欢的绝望,成长者的精神状况总体上呈现为“下行”趋向,即虚无主义色彩的日甚一日。这其实也正是整个社会心理、文学表达走势的一种表现。 第二部分 新潮成长小说的主题话语:一直以来,历史变动与思想潮流共同规约着 成长小说的精神谱系及其表达方式。在新潮成长小说中,反叛、漂泊、孤独与原欲构成 了最基本的主题话语。反叛:纵线上体现为寻找新世界的直接式反叛、坚持自我的回避 式反叛和无法缓释焦虑的狂欢式反叛,横切上体现为“拭父”意识的涌泛。漂泊:体现 为“幻灭”景观、情绪性氛围和其他变异性形态。孤独:体现为生存境遇、生存态度、 形上追问和生命体验方式。原欲:在八十年代体现为一种理念意义上的原欲表达、在九 十年代体现为一种生命本体性的书写,此外,特别地,还体现为一种私语性的女性自传 体叙事方式。总之,四大主题话语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成长小说,还是新潮文学、时代潮 流的基本主题。 第三部分 新潮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阐释:新潮成长小说的内在精神也同 样体现在形式层面,“失乐园”的叙事模式取代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教育型叙事模式就是最 为触目的印记。成长者追寻精神皈依之所(包括信仰、价值观)的结果必然将成长小说 导向两种叙事模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种是新潮成长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失乐 园”模式。这两种模式除了叙事的目的上(是对某种理念的维护还是某种困惑的表达) 有根本性的差异外,还体现在对成长者叙述起点的定位上(这决定了成长者与世界的关 系问题)、对成长者成长遭遇的定性上(是磨难还是苦难)和成长者成长仪式是否最终完 成上。从二者间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对“矢乐园”叙事模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国新潮成长小说对“失乐园”结构模式普遍采用的原因是特定的思潮在起作用。 教育模式与“失乐园”模式之间深层差异在于,前者是在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潮背景下的 结果,后者是在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潮中显现出来的形态。这两种模式递变的思潮原因是 从教育模式背后的人文理想主义转变为“失乐园”模式背后的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存在主 义的思想语境。 结语。结语以“困惑”为原点,对新潮成长小说进行总结,指出其发展轨迹和精神 走向是对八九十年代文学脉络、社会心理与时代精神状况的一个记录。因此,成长小说 的盛行,构成了新时期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