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身份书写 ——新加坡华语小剧场创作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phemi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华语小剧场(下简称“小剧场”),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加坡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管制较为宽松的多元化文化语境中。当时的华语戏剧一片萧条景象,小剧场的出现实为华语戏剧界一次生死攸关的跨越。由“新加坡戏剧之父”的郭宝崑(1939-2002年)所创办的电力站是小剧场的滥觞。电力站的“粗生剧场”演季和“记忆”艺汇,都鼓励原创与革新的小剧场剧目。其他本地华语剧团,如戏剧盒、Toy肥料厂、海燕等人、老牛剧场,不仅参与电力站所举办的各类小剧场演出季,也积极利用电力站黑箱剧场摸索与实践各类小剧场剧作。小剧场的创作主体是受过华语教育或双语教育的新加坡剧场工作者。他们通过小剧场的形式找寻后殖民地时代自己的文化根源、实现国家认同,并通过创新的小剧场剧作表达自己对拥有话语权的主流文化的质疑与反叛。新加坡华语小剧场是一套独特的话语形态体系,其本土性与多元性在文体、主题、结构、形象、语言五个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彰显。它一方面突出了新加坡对于东西文化的接受吸收与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承载了当地剧作家对本地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社会特性的思考。新加坡华语小剧场创作迄今已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话语形态体系。在文体形态方面,小剧场创作凸显了跨文化语境的优势,借鉴古今中外经典剧作、解构颠覆经典文学作品,并且从现代西方文艺思潮中汲取养分,呈现了大量本地题材作品。小剧场最初多是对外国小剧场名剧的介绍与排演,对东西方经典剧目作出自己的诠释,如郭宝崑1985年亲自翻译并执导了南非名剧《岛》;后来逐渐对古今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或拼贴,前者如吴文德1996年创作的《K变形记》,后者如李世炬1996年的《村上春树阅读手记》,这些剧作有的是借助原著启发创作灵感,也有的是巧妙地借用原著已有的意象与大众认同;最后就是剧作家的本土创作,如郭宝崑《单日不可停车》。“悲喜剧”是新加坡戏小剧场作品的主要情节推动方式,包括“海燕等人”以轻喜剧为主的现实主义小剧场作品,以及荒诞剧唱主调的现代主义小剧场作品等。由于小剧场的先锋性与社会性的特质,其呈现方式中本土创作也越来越活跃,小剧场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征的剧场形式。在主题方面,首先,小剧场作品关注本地题材,透露出后殖民文化语境下,新加坡人对自身“迷失”的“文化孤儿”身份的质问,以及对国人的身份认同,如吴文德《东渡》。其次,小剧场作品也关怀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如郭宝崑1990年《猫鹰会》剖析了现代人彷徨焦灼的心理状态;而郭宝崑《000幺》与《黄昏上山》则对生命的存在形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小剧场作品不追求宏伟叙事,无意刻画英雄人物,而为小人物发声,对社会弱势群体表示关注,如林春兰1993年《后代》。另外,小剧场继承了新加坡华语戏剧强烈的社会参与性与批判意识的传统,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另一种声音”的社会及文化批评,包括:政治讽喻(如戏剧盒2002年《白歌》)、挑战主流话语及意识形态(如《新闻剧场》)、启蒙民众的公民意识(如2006年《土》)。新加坡本地剧社在社区剧场与学生剧场中最常用的剧场形式是论坛剧场,而论坛剧场本身恰恰就是一种帮助观众发声、反抗压迫、推动社会改革,具有强烈社会政治批判意识的剧场形式。在结构方面,新加坡华语小剧场作品在结构上兼容并蓄,既有中规中矩或改良创新的传统结构模式,也有彻底反叛的反传统结构。本文将小剧场作品分为写实性与先锋性两类进行讨论。以李世炬作品《远角》Afar(2012年)、《继续便秘》Constant Constipation(2004年)等为例,探讨写实性小剧场中的传统戏剧结构,其作品立足于现实生活,再将生活浓缩为片段,呈现在舞台上,虽然也需要观众自己联想、体悟,但是总有一条可以让普通观众明白和理解的主线。先锋性小剧场作品的一个特征就是反传统的戏剧结构,以柯思仁作品如《市中隐者》(1996年)为例,采用的是“戏中戏”结构;《骨骨》(2002年)则完全打破了传统剧作结构的中心事件、主要冲突和起承转合,呈现出一种“反结构”的结构状态。“反结构”在先锋性剧作中被广泛应用,它忽略了原本结构在剧本中所起的作用,彻底消解了“结构”这一基本元素。这类“反结构”建构的剧场空间无所谓开始与结束,剧情没有任何实际连贯性,场次可以任意编排。这种最为激进的结构方式,彻底颠覆了读者/观众的审美期待,呈现出荒诞抽象的剧场风格。在形象谱系方面,本文注意到,在现代剧场里,剧本越来越不重要,剧场里可以没有语言、音乐、戏景,甚至也没有观众一看就明白的情节、思想,所剩下的可能只有“形象”,包括了人物形象和非人类形象。从新加坡华语小剧场第开山之作——郭宝崑《棺材太大洞太小》——开始,小剧场所选定的形象是非典型化的“小人物”(如吴文德2006年《长屋》),他们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可有可无,没有时代感也没有历史感,不能承载典型的时代精神,又没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最显著的标签就是烦恼,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多数人碌碌无为,也有些蝇营狗苟,还有些滑落入社会的边缘。小剧场也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如郭庆亮2006年《土》),包括外籍劳工、老人、边缘少年、临终病人、同性恋、性边缘族群等等。小剧场作品也关注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如李邪2000年《阴道独白》),鼓励她们不再沉溺于被压迫的现实,也不屈服于世俗的眼光,而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希望了解自己、找寻个人存在的价值。在教育类小剧场剧作(如何家伟2011年、2012年《周处除三害》、2013年《西游记之火焰山》)中,因为其受众的特殊性,剧作常常以儿童寓言故事或神话、童话故事的方式呈现,通过神魔、猛虎、蛟龙等非人类形象,寄托剧作者寓教于乐的主旨。语言结构和风格是新加坡华语小剧场创作的最大特色。首先,华语小剧场在新加坡多元文化语境下是以华语为主,以多元语言呈现的。其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中英夹杂的语汇、各地汉语方言的介入、中英文之外的第三语言(如马来语以及印度淡米尔语)的介入。从不强调华语纯正性的小剧场剧作,重视的是符合人物身份的真实生活语言,贴近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更符合新加坡人的身份特征,也就使得剧作更具有新加坡特色,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部新加坡剧作。华语小剧场剧作的舞台语言则充分融汇了本土文化,包括:口语化的剧作语汇、富有本地色彩的先锋尝试(如本地偶戏元素)与民间艺术(傩戏中面具、涂面化妆、脸谱等)的介入。在话语价值层面上,华语小剧场作为一种以“第二语言”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形式,承担的责任包括:一、反映当代多元化都市生活风貌和社会课题(如英培安2002年《人与铜像》、吴文德1996年《变形记》),抒写现代人的感情问题(如方永晋1992年《异族》、海燕等人2007年《十年之痒》);二、追求先锋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各剧团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表演,在与他国剧团交流中学习新的剧场艺术表现手法;三、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力图启蒙民众关心他人、关注时事、关怀社会(如戏剧盒2014《两面之间——与死共生》及《补天计划》系列);四、推广华族语言文化、构建新加坡本土华语文化圈的重任。在新华文学中,极具特色的华语小剧场创作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章。新加坡华语小剧场不只涉及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语境、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也关乎一种语言文化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之道,是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
其他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科学课程核心素养包含哪些要素还不清楚,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科学课程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段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这些都制约着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本研究从多元化和本土化的视角,建构了小学生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和测评框架,并在测评基础上归纳了小学生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为科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研究:
随着大陆表壳岩石中超高压指示矿物柯石英的发现,大陆深俯冲成为了研究大陆岩石圈结构、特性、行为的重要窗口之一。大陆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中主要岩石类型为长英质片麻岩,其流变学性质决定了大陆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钾长石是长英质片麻岩中的的重要组成矿物,其流变学研究程度相对长英质片麻岩中另外两种主要矿物—石英和斜长石,研究程度很低,迄今为止,中下地壳主要的造岩矿物钾长石还没有流变学的
羌塘盆地是我国最大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陆域新区最有望取得重大油气突破的地区。但是,盆地演化、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保存条件等方面的认识和研究不足,限制了羌塘油气资源的勘探。本论文对尼玛-荣玛走廊带区内岩浆热事件和逆冲推覆构造展开工作,研究羌塘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和区内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类型、成因机制等,探讨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为开展油气资源评价和寻找油气有利区提供参考。此外,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观测高维数据出现很多实际应用问题中,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检索、人脸识别等。尽管高维数据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但是也会带来数据传输、存储以及处理等困难。直接处理高维数据会消耗大量的存储和计算资源,使得数据处理的效率变得低下,同时高维数据中还存在很多冗余和噪声信息,这会严重影响数据的检索、分类识别等任务性能。特别是在小样本的情况,很多复杂的方法容易产生“过拟合”的现象,从而
扬子陆块是我国最大的前寒武克拉通地块之一,太古代-中元古代的岩浆记录仅零星分布在其周缘,导致其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历史难以约束,也制约了扬子陆块在前寒武超大陆的重建。本文以扬子板块北缘的钟祥杂岩和西南缘的撮科杂岩中新太古代-晚中古元代的花岗质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含Nd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组分分析,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钟祥杂岩体中识别的二长花岗
俯冲作用驱动的深部碳循环控制着碳储库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生命演化、壳幔物质组成和分异以及成矿作用。板片俯冲可以携带碳酸盐化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化洋壳进入地球深部,交代地幔,改变地幔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并影响后期岩浆活动。碱性岩浆一般形成于板内、裂谷及后碰撞拉张环境,被认为来自受交代的富集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是我们探索深部地幔过程的重要载体。本论文通过对华北克拉通
包膜控释肥能调控养分释放,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和作物产量,并能有效减少养分损失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包膜控释肥采用的膜材大都来源于石油化工产品,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且石油基膜材价格昂贵,不易降解,进一步带来一系列环境和经济问题。目前,可再生的生物基膜材的研发已成为热点,但是生物基膜材存在两大缺点:一是含有亲水基团易吸水;二是生物基原料在反应成膜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参与反应成
目的:本文对PCOS Act纳入的1000例南北受试者的临床表型情况进行了分析。另外,不孕症临床试验治疗报告规范-哈尔滨共识明确的指出应重视不良事件的收集,其中包括受试者、受试者配偶及新生儿发生的不良事件,以一项多中心、大样本、双盲的针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PCOSAct,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cupuncture clinical trial)为例,基于不孕症临床试
作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月球探测一直备受关注,而针对长期无人探测器任务,时间不再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减少能源消耗却至关重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低能转移轨道的设计十分必要。当只考虑能量消耗时,地月低能转移轨道设计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单目标数值优化问题。该问题的搜索空间呈现出特征多变的特点,整个搜索空间局部最优解众多,部分局部最优解区域变化平缓且吸引盆大,优质解所在区域空间敏感且吸引盆小,这些特
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过有境界的生活是人的理想追求。在物质至上、道德缺位的年代,对于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崇高人生境界的实现与教育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高境界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境界的人。境界在人文社科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哲学、宗教、美学、艺术等领域的核心议题。然而,教育领域对于教育境界的研究十分匮乏,这可能导致人们对教育问题缺少宏观的、整体的思考和把握。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