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生成,一直伴随着本土性的民族主义思潮与西方现代国家机制双重“影响的焦虑”。在鸦片战争及其后续耻辱的触发之下,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视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针对传统的乡土中国在西方现代民族国家所呈现出来的二元对立问题做出了理性而痛苦的选择。然而,对自我民族身份的认同又使得他们背负起某种超越理性的民族意识。包括启蒙者在内的中国民众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所以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凝聚物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使得启蒙者在打出民族主义旗帜的同时不得不尴尬地修补其自身的逻辑缺陷;而作为启蒙主义着眼点的个人,在救亡图存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任务之下,显得毫不重要,甚至成为一种手段;那种被放大了的“自由”、“平等”在西方民族国家中也并非合法地存在着,’这又导致启蒙旗帜下的中国民众集体性地臣服于意义含混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成为其专制对象。在众多的启蒙者中,鲁迅对民族与国家诸多问题的认识有着其独特的深刻之处。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维度。鲁迅借助“文化”这一命题展开对民族与国家问题的陈述。他把所有涉及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分解,以某种历史的经验与自我的体察方式来寻求答案。这种多重维度的民族意识支撑了鲁迅一生的思想,也饱含了他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以及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殷切期待。在鲁迅的意识里,“国家”一词并不原生性地伴有某种西方现代的因素。他并不像其他知识分子那样迫不及待地从西方引入这个概念,而是从已经生成的概念出发向前追溯,并挖掘出其背后的话语机制从而戳穿现实社会关于“国家”观念的种种矛盾。在一定意义上,鲁迅的国家观念既理性地抗拒着传统文化,同时又严谨地打量着现代文明。鲁迅的国家观念是立足现实世界的生存主义,而不单纯是为了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想主义。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概述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兴起和国家观念的生成这一问题的缘起。对中国传统社会所使用的“民族”、“国家”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辨析。通过对现代西方民族国家及其现代性素质的核定,将启蒙意识形态下中国知识分子构建民族国家的复杂局面与尴尬情形勾勒第一章着重讨论鲁迅民族意识的多重维度。鲁迅的民族意识通过对“立人”及“改造国民性”等问题的态度呈现了出来。在此问题的延伸下,鲁迅的启蒙思想成为其民族意识的最大阻碍,正因为当时中国处于时空错位的社会语境中,鲁迅的启蒙思想便始终无法逃离民族意识的束缚。殖民地社会语境下,中西民族文化的冲突又使鲁迅的民族意识在此层面展开,并随着鲁迅最后十年的租界体验而逐渐萌生一种民族罪感意识。第二章研究鲁迅国家观念的多维视野。鲁迅的国家观念主要集中于其对中华民国的认同方式及对民主共和制国家体制的态度。通过中华民国对鲁迅国家观念的塑性,鲁迅对国粹主义爱国观念的批判,及军阀统治对国家观念的瓦解等方面的阐释,聚焦于鲁迅潜在而深刻的国家观念。结语部分承前论述了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真正内涵。鲁迅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是以“破”的方式“立”,通过“立人”思想将中国构建民族国家的政治任务统束起来,成为其“人本位”意识下的两个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