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自然与道德的审美象征模式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的批判哲学研究了人类知识和道德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然而根据《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法则所建立的道德世界与奉行普遍自然律的经验世界之间无法协调起来,在自然与自由、认识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判断力批判》试图通过一种调解把双方统一起来。这种“调解”着眼于理性的不同运用的后果在现实世界中的协调一致。康德寄希望于审美这种充当中介的调解者的作用。《判断力批判》充分提示了审美与道德之间的联系,这种关联使第三批判在体系里起着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联结的作用。康德的这种理论意图集中体现在对“美作为德性的象征”这一命题的论证上。审美不是一种道德行为,美的事物与道德在内容上没有直接的关联。本文的研究所要表明的是,美作为自由的直观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的象征性直观,是由于关于美的鉴赏判断与道德判断的相似性,其根基在于两种判断在结构上的共性即判断力的自律。这种共同的判断力的自律特征在此具有一种实质性的意义,它决定了审美的自由成为道德自由的直观。在这样的基础上,审美的自律具有了一种外在地促进道德自律的实际效应。这就为从自然向道德的过渡提供了一种理论证明。论文第一部分通过对《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适当关照,阐述了康德描述批判哲学内部的不统一状况时所用的喻词“鸿沟”的具体涵义、如何产生以及怎样克服。这种分析为论文提供了一种问题背景。论文第二部分要表明的是,康德通过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论证了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先天条件,其最重要的理论意图是要为感官世界和超感性的道德世界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寻求一种实际的调解途径,克服鸿沟。论文第三部分通过对康德的命题“美作为德性的象征”的深入阐述,适当关照了《实用人类学》中的相关论述,来考察康德的以审美为中介沟通自然与道德的理论诉求。基于康德的命题我们称之为一种“审美象征模式”。我们认为这是与《实践理性批判》不同的但也不矛盾的建构本体的人(道德人、自由人)的又一次理论努力。
其他文献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关于“救世主”的思想和教义。救世主思想是一种源于苦难,着眼于盼望的神学观念。这一思想实际上是能够放在现代性矢量时间维度的。近代之后,这一
论文立足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和诠释实践,借鉴西方诠释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审视《易传》对《易经》的诠释问题,厘清《易传》诠释《易经》的最初面貌、根本目的、方法体例、实践价值
概念是语言、思维的基本单元,概念的运用触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概念对我们生活既然有着如此深广的影响,那么概念的哲学研究这个课题也就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这个
二战以来,人类一方面享受物质文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一些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学联合起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
僧肇以性住不迁说与不真即空之理构筑其独特的形而上学。其学术之渊源一为龙树的性空幻有说,一为郭象的独化论。性住不迁明时间与实在,不真即空理约本体与现象。大略以假名存有
在一个法治日渐成为强势话语系统而道德价值受到损坏的世界,虽然道德已不再像古典世界一样直接意味着幸福,法治的状况对我们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但道德贫乏的生活却肯定不是美好
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促使玉米种子产业驶入了国际快车道,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玉米种子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契机.
传统真理观在符合说的意义上来理解真理,仅将真理观局限于认识论的视域。但它却面临着来自感觉经验和理论逻辑两个方面的诘难,诘难使传统真理观陷入理论困境,同样,用此种真理观指
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道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历来众多学者对其含义方面所做研究很多。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结合说明其作用的也很多。一般用自然无为来说明无为的含
“经济决定论”的盛行和经济理性的泛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日益严峻的社会和文化危机,一场经济学领域内伦理价值的复归革命势在必行。阿马蒂亚·森认为实现这场辩证复归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