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物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其研究不可谓少。古代学者多侧重文字的考释、训诂,给我们留下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但是这些材料,不仅数量多、年代跨度大,并且对于同一问题往往有多种说法,彼此间相互引证、驳斥,错综复杂。近现代考古学侧重对遗迹、遗物的研究,讲求类型学的排比,而谷物极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材料实为有限,很难单独以考古学的视角来看待墓葬中所发现的谷物实物。所以,至今对于谷物的研究,无非停留于文字的解释、种类的甄别上,以此来作为农史研究的补充材料。而要更加深入得探寻某一事物或者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制度、文化根源,则需要有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在极度注重礼制的汉代,谷物能够影响墓葬制度,这绝非偶然。早在先秦,谷物即已经进入到国家重要的祭祀礼仪中去。其进入墓葬,年代也不会太晚。汉代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谷物随葬制度,无论饭含、赗赙,还是外藏、祭奠等,都缺少不了谷物的身影。西汉中期,以“五谷”来代表“仓储”,以熟制谷物来祭祀的做法,得到普及。在这背后,都深受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以及“视死如生”观念的影响。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有关谷物的考古发掘情况。这类材料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直接材料,即谷物实物,或者仍能辨清种类的谷物遗存等;第二类是间接材料,即带有谷物名称的简牍、陶器等。绪论第二部分介绍了与谷物相关的研究成果,按照时间顺序综述了古代关于谷物考证的著作、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农业考古学科的形成,以及古文献学对于谷物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论述研究的不足,主要从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目的三方面来谈。第四点则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主要运用文献结合考古材料的方法,梳理墓葬中发现的谷物种类,探究谷物与器物的随葬关系,结合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其演变规律,最终落实到“随葬制度”上来,并且探究谷物随葬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墓葬中发现谷物及相关的情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是对墓葬中谷物的种类进行梳理,结合考古材料,对“五谷”的定义提出不同观点,认为“五谷”是为虚指,其种类的界定往往因时、因地而异,而并无定论。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对墓葬中谷物的种类、名称等进行界定。第二节则是根据已有的材料,对谷物的名称演变及分布特点进行探究。第二章则是探寻谷物与随葬器物的关系。第一节对谷物进行界定,将其分为生食和熟食,而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不能一并而论。第二节则是介绍生食谷物与随葬器物的关系,主要容器有囊袋和陶困。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对囊袋的质地、随葬方式进行论述,并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汉代墓葬中已经发现的带字陶囷进行归类整理,找出随葬谷物种类的变化。第三部分则探讨了“生食五谷”与外藏制度的关系。第三节探讨熟食与随葬容器的关系,主要容器有囊袋、漆器、陶器,并对其内涵进行概括。第三章是从文献的角度来考虑谷物与汉代墓葬制度的关系。本章分四节,分别从饭含、赗赙、外藏、祭奠四方面来考虑谷物在这些丧礼仪式中所起到的作用,并结合考古材料,分析这些制度的内涵,以及在汉代发生的相关变化。至迟在东汉,赙赠之物中,谷物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外藏也由原来的“厨厩”组合,转变为“仓厨”的组合。此外,西汉时兴起墓内祭奠,也促进了谷物对丧葬制度的影响。第四章从时间的角度,对随葬谷物做法的起源、兴盛以及式微进行探讨。第一节,从农业在国家中的地位上升入手,考虑农业与国家礼仪制度的融合,并逐渐影响道理丧葬制度;第二节,阐述了随着道教、佛教思想的兴起,对汉晋之间的墓葬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陶明器走向衰败的过程。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随葬谷物之制度,起源于先秦的谷物祭祀思想,消失于魏晋道教因素,在西汉中期达到鼎盛,并形成了制度性的礼仪,影响了几百年间中国的丧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