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朝花夕拾》被列为初中第一本名著阅读指导书目,充分体现了其经典性及重要性,但从《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的实施状况来看,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期待视野的关注度较低,“教”的行为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部分学生被动“接受”的阅读效果不太理想。期待视野理论强调了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朝花夕拾》被列为初中第一本名著阅读指导书目,充分体现了其经典性及重要性,但从《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的实施状况来看,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期待视野的关注度较低,“教”的行为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部分学生被动“接受”的阅读效果不太理想。期待视野理论强调了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进行选择及能动地建构,而名著导读教学则强调了学生是名著阅读的主动接受者。因此,期待视野理论与名著导读教学有着内在的相通性,可以为《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本研究将《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期待视野理论进行溯源并阐述其核心观点,思考期待视野理论对《朝花夕拾》导读教学的启示意义;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了解目前《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现状。调查发现,《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在教师层面存在教学忽视文体特征、文本解读趋于应试教育、人物形象解读依据单一、缺乏创新整合意识等问题。在学生层面存在文体意识缺乏、阅读兴趣不高、自主阅读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目前《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立足期待视野理论,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研究从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审美意蕴期待三个维度建构《朝花夕拾》的导读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出教学策略:紧扣体式,聚焦双重“我之心”;关注人物,挖掘形象意蕴;披文入情,发掘审美意蕴。
其他文献
“生活革命”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现代化和城镇化长期推进的结果,它以“都市型生活方式”为核心,推动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与重构,是透视乡村转型的重要视角。村落居民利用具体的、常态化的行为重塑了乡村物质景观和生活空间,并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城市文明浸染的过程中对乡村文化进行积极调适。以新式家具为例考察乡民的行为选择和文化认知,能够借助物在村民生活体验、空间秩序等方面引发的转变,以小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包含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科方法等内容。同时,地理学科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利用地理知识能够解释和解决生活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文章结合核心素养培养背景,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教育活动,心理作业则是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作业,在助力学生心灵成长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针对当前部分学校心理作业缺失,以及作业布置零散化、口头化和非强制性等现象,从心理作业的开展形式、作用分析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加以探讨,对心理作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以期促进心理教师对心理作业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时代里,稻田是随处可见的人类生活记忆,稻作文化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词歌赋都赞美过种稻和稻田。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实证了1万多年来水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社会由上山文化“最早的村落”走向良渚文化“最早的国家”。
环太湖地区的侧扁足鼎最早出现于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中期一度在环太湖核心区消失,后又在本地传承和钱塘江流域因素的影响下,于良渚文化晚期重新出现并逐渐流行。良渚文化晚期侧扁足鼎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数量逐渐增加的“量变”和最终取代T形足鼎的“质变”两个阶段。从文化面貌看“,质变”后形成的以侧扁足鼎为代表的一类新遗存应该属于钱山漾文化早期遗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贪图一己私利导致战祸不断,社会秩序崩溃,民不聊生。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了各自的救世良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儒、墨两家是当时极为盛行的思想学派,儒家倡导以“爱人”为核心的“仁爱”思想,墨家则提出以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主张。“仁爱”与“兼爱”思想虽然在爱从何来、如何施爱等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实现要求,但二者都强调对爱的追求,注重“仁义”至上和公利至高。历史地
结合现有考古学及艺术学材料,运用符号学理论展开对良渚玉琮纹样的造型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深层解读,从中探究良渚神人兽面纹样造型所具有的视觉意义与美学价值。
<正>教学检测考试是各学段数学教学中检查教学与学习效果的通用方法,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试卷讲评则是在检测考试发现前期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后,用以查缺补漏、总结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到了毕业班,试卷讲评课几乎充斥着整个复习阶段,简单机械重复的复习模式令师生身心俱疲。那么,如何通过考试和试卷讲评课引导学生查缺补漏,真正提升学习能力呢?试卷讲评课又该如何设计呢?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研究找出
文章通过课程帮系统精细化分析的各项数据,结合具体案例介绍如何挖掘潜藏在数据背后的学情,从总体数据趋势来分析诊断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以个体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把握整体教学方向,实现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以其便捷、快速、应用范围广等特征为全面了解真实学习需求,精准把握学生学习基础,系统开展学习问题诊断和矫正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还需要关注的是,技术应用背后的思考和具体的改进实践,才能达到真正为教学赋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