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化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毒副反应、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2、着重探讨放疗剂量和原发灶大体肿瘤体积(GTV-T)对Ⅲ期NSCLC预后的影响。3、着重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与Ⅲ期NSCLC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04年1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放化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Ⅲ期NSCLC患者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将患者分为4组:A组为单纯放疗组,B组为同期放化疗组,C组为序贯放化疗组,D组为同期放化疗后巩固化疗组,比较4组的毒副反应和1、2、3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预后因素;2、将全组按放疗处方剂量不同分为<66Gy和≥66Gy两组,分析放疗剂量对NSCLC预后的影响;3、筛选放疗计划资料备份完整的病例,用放疗计划系统勾画GTV并测量出相应的GTV-T的体积值,按GTV-T不同分为<100cm3和≥100cm3两组,分析不同GTV体积对Ⅲ期NSCLC预后的影响;3、筛选放疗计划资料备份完整的病例,按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别探讨淋巴结转移区域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融合与Ⅲ期NSCLC预后的相关性。在上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和根据临床常识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 Cox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4%、26.7%、18.2%。 治疗模式对疗效影响:单纯放疗、同期放化疗、序贯放化疗、同期放化疗后巩固化疗4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个月、9个月、16个月和16个月。4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55.2%、35.3%、61.5%和58.3%,2年生存率分别为24.1%、17.6%、23.1%和23.3%,3年生存率分别为8.6%、8.8%、23.1%和23.3%(P=0.576)。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示序贯放化疗组、同期放化疗后巩固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2、3年生存率优于同期放化疗组。 4组的3~4级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0.3%、64.7%、69.2%和55.6%,3~4级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3.4%、41.2%、46.2%和44.4%,单纯放疗组最低,序贯放化疗组最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的3~4级急性胃肠道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5.9%、15.4%和11.1%。4组均有不同程度的1~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其中同期放化疗后巩固化疗组最高(44.4%),同期放化疗组与序贯放化疗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7.6%、38.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均观察到有1例放射性肺炎发生(3.4%vs5.9%)。 全组按放疗处方剂量不同分为<66Gy和≥66Gy两组,两组的比例分别为75.4%和24.6%。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和22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8.1%和76.0%,2年生存率分别为17.3%和38.0%,3年生存率分别为11.2%和38.0%(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筛选放疗计划资料备份完整的病例共26例,将 GTV-T体积分为<100cm3和≥100cm3两组,两组的比例分别为73.1%和26.9%。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14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8.0%和14.3%,2年生存率分别为28.3%和14.3%(P=0.0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筛选放疗计划资料备份完整的病例共26例,参照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按转移淋巴结区域数分为1个区域、≥2个区域两组,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14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0.0%和51.9%,2年生存率分别为20.0%和20.8%,3年生存率分别为20.0%和15.6%(P=0.439),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按无和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9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0.1%和22.2%,2年生存率分别为31.9%和11.1%,3年生存率分别为19.1%和11.1%(P=0.063),组间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按无和有淋巴结融合分为两组,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个月和14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57.4%和42.9%,2年生存率23.0%和28.6%,3年生存率分别为11.5%和28.6%(P=0.83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多因素分析结果只有GTV-T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子。 结论:1、本研究中单纯放疗组、同期放化疗组、序贯放化疗组和同期放化疗后巩固化疗组间中位生存时间和1、2、3年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待扩大病例数继续随访观察。2、放疗剂量和原发灶体积大小(GTV-T)是Ⅲ期NSCLC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但只有GTV-T是独立预后因子。3、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可能与Ⅲ期NSCLC的预后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