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唳》(1921年)是谷崎润一郎创作于1918年首次中国旅行之后的一部短篇小说。由于作品中融入了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元素,所以此篇小说中故事设置发生的舞台背景虽然不是在中国,但仍属于取材于中国,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中国情趣”作品群中的一部。虽然同属于谷崎创作的系列“中国情趣”作品中,但《鹤唳》在谷崎的精神立场上属于一个转折性的文本,在“中国情趣”作品中占有比较特殊的重要位置。《鹤唳》这一文本中主人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和由此展现出的文化内涵显然与其他作品不同。《鹤唳》中所展现的中国情趣更富有隐喻性,更趋向于精神的传递,蕴含了作者对自身理想的精神境地的执着追求。隐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当代更是形成了跨学科多元研究的热潮和趋势,成为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也成为了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相似性与体验性的角度出发探讨《鹤唳》这篇文学作品,可以拓宽文学文本研究的视野、丰富文学研究的内容。文学中存在隐喻现象,因为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隐喻是语言的属性,文学中隐喻现象无处不在,但是文学不仅是文字形式,文学中的隐喻问题也不单单等于语言问题,作家与读者这些文学的创造者与欣赏者的语言能力,与文学的理解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文学作为一种涉及语言、读者、作家、世界等众多要素的艺术形式,其中的隐喻现象也是存在于这些要素促成的艺术形式之中并呈现出其能够对文本做出更好的诠释的功能。文学中的隐喻是避免日常用语过于粗浅和直白的重要手段。通过隐喻构筑基于作者心理现实性和理想性的文学作品,通过唤起读者某种相似性的联想,激发读者对作品情感与想象的共鸣。文学隐喻是体验性的,并非作者的异想天开。隐喻在文学中的使用,有助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与社会文化背景,继而增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谷崎润一郎一生与中国渊源甚深,虽然谷崎在日本文学史上以唯美派作家而著称,但实质上与唯美作品并行的还有一系列“中国情趣”的作品。谷崎一生仅有的两次海外旅行到访的都是中国,并且以旅行经历与个人体验为素材,创作了众多作品。所以拙稿从隐喻角度出发去解读谷崎的《鹤唳》这一文本,以期对激发读者获得对作家情感与想象更多的共鸣起到一定的助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