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接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研究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了。在这30多年里,在理论发展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来说,语言学者们对衔接概念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衔接机制的涵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非结构性的跨句(小句)语义关系、到结构衔接与逻辑衔接,再到人际意义衔接,乃至语篇与语境之间的衔接。从理论应用方面来看,很多学者(如黄国文,1988;李运兴,2001;张德禄与刘汝山,2003等)通过英汉对比研究,讨论并证实了衔接理论在许多领域(如翻译、语言教学等)的应用价值。总体来看,大多数学者(如Halliday & Hasan,1976;Hoey,1991;胡壮麟,1994;Thompson,1996等)将衔接视为一个语义概念,一个将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语篇的语义概念。但是,现有的研究大都囿于概念意义层面,仅有少数研究从人际意义的角度入手。并且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之中,大多数是基于英语语料的研究,而从汉语角度进行的人际意义衔接研究则屈指可数。故此,本文作者试图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比研究,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人际意义衔接上的异同。作为一个语义单位,衔接指的是谋篇意义,起到将语篇中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组织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的作用。人际意义衔接指的是同时表达人际意义又起到衔接作用的语言成分之间所建立的语义联系。在衔接研究领域,它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语法、词汇、语音上主要通过四个层面来实现。在本文中,用于对比研究的语料取自于两部著名的文学作品,钱钟书的《围城》及其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本文从四个层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人际衔接机制进行对比研究:语气(主语链、相邻对、语气排比和时态衔接)、情态(情态重复与情态对比)、词汇(态度词)以及语调(声调)。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旨在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揭示汉语和英语之间在人际衔接层面上的异同,并探究异同产生的原因;二是考察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对汉英翻译造成的影响,同时探讨如何处理在将中文语篇翻译为英文语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基于研究中的对比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语气、情态、词汇和语调这四个层次上,人际意义衔接机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对语篇连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衔接手段通常又是共同作用来实现语篇的连贯。尽管汉语和英语之间在人际意义衔接机制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两种语言在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上仍然存在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又往往会在汉英翻译中导致出现一些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两种语言中人际意义衔接的异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供正确的翻译。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论文构架。第一章主要描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同时并对所选用作实证分析的语料作简要的介绍。第二章为理论综述部分,对衔接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人际衔接理论的发展予以描述,并对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及学者们在英汉衔接手段对比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予以总结。同时,以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为出发点,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人际意义衔接进行定义,确定其外延及内涵。同时并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三章为对比分析部分,主要从语气、情态、词汇及语调等方面对汉英两种语言的人际衔接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找出两种语言之间在人际意义衔接上的异同点,并揭示异同产生的潜在原因。另外,针对中英两种语言在人际衔接上的不同之处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导致的问题,本章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一章为结论部分,根据上一章的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结论,同时对今后在人际意义层面对衔接作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