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粮食价格的变动影响到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波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价格的形成从过去由政府主导逐渐向市场主导过渡,市场在粮食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粮价波动的周期缩短,而且粮价波动的幅度加大。粮食价格的异常波动直接影响到种粮农民的收益,影响到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影响到国家的财政负担,这也是国家制定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自2004年以来一直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该政策在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粮食生产以及稳定粮食价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国家还通过粮食储备调节机制和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来调剂国内粮食市场的供给量。通过对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是生产、气候、社会、经济以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便于考察影响粮食价格的各个因素,将其分为内源因素和外源因素。内源因素是影响粮食价格的基础性因素,是决定粮食价格的基本依据,其包括前期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净进口量、人口总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外源因素相对于粮食市场内部因素来讲,具有外部性的特性,其包括国际市场价格和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建立健全合理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然而,我国现行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粮食储备和粮食进出口的“逆向调节”问题,粮食价格与农资价格的差距过大问题、粮食价格与其它农产品的价格差距拉大问题以及粮食最低收购价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所暴露的许多问题,当下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有:完善粮食储备调节机制、完善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建立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的联动机制、建立国内粮价和国际粮价的联动机制、完善对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机制以及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