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为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所研究。我国“于1996年起,正是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夏斌、缪强,2001)。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等等因素的作用,我国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而近年来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有限,为了确保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或者修正也显得迫在眉睫。对此,国内的很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众多的讨论,体现出来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旨在能够找到一个适用于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解决我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 由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以一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传导途径为前提的,因此,作为本文的创新之一,本文从该角度入手,首先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进行了讨论。然后在前面讨论得出的基本框架下,对有可能在我国实现的四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指标——通货膨胀指标、利率指标、货币供给量指标以及银行信贷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仍然应该选择货币供给量指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即是要找出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数量关系,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接着,本文还针对我国目前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它们存在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一些解决或者改善的意见。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本文对货币供给量中介指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正方案,包括对基础货币统计指标以及对货币供给量统计指标的修正。并提出了一个笔者认为适用于我国的简单最优货币规则模型。该模型的分析框架是基于Walsh的模型提出的,因为Walsh模型设定的一些条件与本文前面的分析比较吻合。本文在Walsh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得到了适用于我国的货币政策事前决策和事后验证的两个方程式,并利用我国的数据对这两个方程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均较理想。而该模型的提出以及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