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它古老而深邃,延续千年而血脉相传,一气呵成,我们至今还不断地从中汲取着营养。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高度集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和中华文化一样,中国传统建筑同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贯穿始终,成熟而具有活力。李泽厚在他的学术体系中,用“实用理性”精神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特点。笔者试图以哲学、中国思想史及中国传统美学为理论基础,结合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以李泽厚所提出的“实用理性”概念为出发点,力图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中“实用理性”特点的体现,并希望在此探索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建筑在宏观的文化视野下进行特征性的把握。本文先在论文的第二章,就“实用理性”概念做较系统地阐述。然后在随后的第三、四、五章中,试图从“知”、“情”、“意”三个方面,来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实用理性”精神进行探讨:“知”是认知范畴,重点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于具有“实用理性”特征的中国传统宇宙天地哲学观念的体现,以及为满足实用功能需求而体现出的经验合理性;“情”是美学范畴,重点探讨中国古典美学的“实用理性”特点,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理性契合;“意”是伦理范畴,重点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礼教文化下尊卑等级秩序的高度理性契合。笔者在本论文的最后,还就“实用理性”对当今的建筑领域,乃至对化解全球危机的启示意义做一点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