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溃疡是一种黏膜的特殊损伤,其形成和修复过程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多方面、多因素作用下完成的。最近研究表明大鼠淋巴组织存在肠三叶因子3(TFF3),但其在溃疡形成及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未见报道。同时,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处于中心地位。本课题旨在利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脾脏各部位TFF3基因和蛋白水平以及S-100+DC数量的改变进行研究,探讨TFF3和S-100+DC在溃疡期间的发挥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冰乙酸黏膜下注射法复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动物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溃疡组)、盐水对照组(盐水组),正常组。溃疡组和盐水组分别于造模后1、2、4、6、10、14、23天取材,正常组在造模后1天取材,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脾脏TFF3的表达和S-100+DC的变化;RT-PCR检测脾脏TFF3 mRNA的转录情况。
结果:
1.TFF3阳性反应物定位TFF3阳性反应物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于胞质中。脾脏TFF3阳性细胞分布于边缘区、白髓和红髓中的脾索中。正常组TFF3阳性细胞呈浅棕黄色,数量少;溃疡组和盐水组阳性细胞呈棕黄色,数量多。白髓中TFF3阳性细胞散在分布,形态不规则,一般有多个突起,核较大,位于细胞中央;边缘区细胞成群或散在分布,数量较多;红髓中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主要分布于脾索中。经邻片免疫组化显示,部分TFF3表达于S-100+DC中。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
正常组和盐水组大鼠脾脏各部位TFF3表达较弱。TFF3在不同时期胃溃疡大鼠脾脏中各部位的表达不同,统计结果显示:白髓:1d、2d组TFF3表达逐渐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增多,4d、6d组染色强度稍有降低、数量增多,10d组TFF3阳性信号强度和数量达高峰,然后14d、23d组阳性细胞强度和数量逐渐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盐水对照组,其他各组TFF3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5),2~23d各溃疡组TFF3表达均高于盐水组(P<0.05);边缘区:1d组TFF3表达逐渐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增多,2d、4d各值略有降低,6d各值增高、阳性信号强度达峰值,10d、14d各值逐渐降低,23d有所升高,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1d、2d和6d TFF3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其中6d组与盐水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红髓:1d、2d TFF3表达逐渐增强、数量增多,4d各值降低,6d各值增高、其阳性信号强度高峰,10d、14d、23d各值下降,但维持较高水平,其中1d、2d、6d和14d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其中6d组与盐水组相比明显增高。
3.RT-PCR检测TFF3 mRNA的表达脾脏各组均检测到TFF3mRNA转录,TFF3及GAPDH的RT-PCR产物分别为位于100~250bp和500~750bp之间的一条清晰扩增带,将所得条带进行吸光度检测,结果显示溃疡组TFF3/GAPDH光密度比值在溃疡各组均高于正常组和盐水组(P<0.05),以溃疡术后6d、10d表达较为强烈。
4.脾脏S-100+DC在胃溃疡自愈期间的变化溃疡组和盐水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各组S-100+DC数量均增多。溃疡1-10d组脾脏各部位S-100+DC数密度值逐渐增多,10d达到最高值,14d组其略有减少,但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中6d组数密度值与盐水组的相比显著增高(P<0.05),6~14d各组数密度值与正常组的相比显著增高(P<0.05)。而盐水对照组的变化趋势与溃疡组一致,脾脏各部位S-100+DC数量与溃疡组相比数量少,分布稀疏,6d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
结论:
1.脾脏能够合成和表达TFF3,且部分由S-100+DC合成。
2.溃疡期间脾脏各部位TFF3蛋白和基因呈高水平表达。
3.溃疡期间脾脏TFF3通过调节脾脏的免疫反应性促进溃疡的愈合。
4.溃疡期间脾脏S-100+DC在胃溃疡大鼠脾脏中数量增多,通过提高脾脏的免疫反应性促进胃溃疡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