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口语中“のに”用于句末时的考察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ing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日语中,有一类表示确定条件的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が、けれど、ので、から、のに”等。它们在句中使用时起连接主句和从句的作用,被称作“接续助词”;但当它们用于句末时,被称作“终助词”或者“终助词式的用法”。与“が、けれど、ので、から”等同类词用于句末时的研究相比,关于“のに”用于句末时的研究并不多见,还存在进一步考察的余地。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认识以“のに”结尾的句子呢?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句末的“のに”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考察其用法和功能等。本文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のに”用于句中和句末的先行研究,并指出先行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阐述本文的立场和研究目的;第二章从形式上明确了“のに”用于句末时的定位,分清了句末的“のに”作为接续助词和终助词的条件;第三章从用法上对整个句末的“のに”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类;第四章通过实际例句论证了用于句中的“のに”和句末的“のに”之间的连续性;第五章为最后一章,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相关结论,并指出今后的课题。关于对句末的“のに”的定位,本文站在句中的“のに”和句末的“のに”是存在连续性的这一立场上,认为以“のに”结尾的句子中,存在本来就没有主句的情况,因此将满足主与句不存在的某种“のに”定位为终助词。首先,以电视剧的台词和口语语料库中收集到的例句为材料,具体考察“のに”的主句能补出来的情况,并从形式上将其分为倒置、省略、关联三种情况。然后考察“のに”主句不能补出来的情况,并说明其原因。通过分析发现,“のに”的主句之所以能补出来,是因为上文中有原话,或者存在某个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这样的“のに”还是承担了连接前项和后项的功能,因此仍应属于接续助词;当“のに”主句补不出来时,是因为上文中不存在某个既定事实,此时“のに”已经摆脱了既定事实的束缚,不再承担接续助词的功能,“のに”的使用仅仅只是表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态度。因此,本文将这样的“のに”叫做真正的终助词。通过分析发现,作为终助词的“のに”都与条件结构「~ば·たら ぃぃ」一起搭配出现。这一假定句型给“のに”提供了一个对还未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下,“のに”不再承担作为接续助词时连接前项和后项的功能,因此表达的主观性得到凸显。本文认为作为终助词的“のに”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表达说话人自身的感叹;另一情况是表达说话人某种主张的妥当性。接下来,根据例句在实际语境中的具体使用情况,本文将整个句末的“のに”根据对象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事实进行陈述的“のに”;另一类是表达说话人某种心情的“のに”。对事实进行陈述的“のに”又可分为:“对照的提示”、“预想外的提示”和“与事实相反的假想”。表达说话人某种心情的“のに”可分为:“产生共鸣”、“表达不满”、“表达主张的妥当性”和“表达说话人的感叹”这四种情况。对事实进行陈述的“のに”在形式上全为接续助词,表达说话人某种心情的“のに”里既有接续助词也有终助词。也就是说,用于句末的“のに”虽然大多数还是继承了句中的功能,同时也产生了用于句中时不具备的新的功能。在表达说话人某种心情的“のに”中,“产生共鸣”和“表达不满”的用法由接续助词的“のに”承担,而“表达主张的妥当性”和“表达说话人的感叹”的用法是“のに”作为终助词特有的用法。最后,本文通过具体实例,论证了句中的“のに”和句末的“のに”在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情绪上是存在差异的这一点。“のに”越靠近句末,它表示的逻辑关系的程度就越弱,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的语气就越强。另外,本文从形式和使用情况上也进一步论证了句中的“のに”和句末的“のに”是存在一定的连续性的。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和日语的定语修饰词「の」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的”和「の」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用以进一步指导汉日互译的翻译实践。论文开始介绍
越南後黎朝学者黎贵惇的《芸臺类语》是越南为数不多的类书之一,其资料来源十分丰富,分理气、形象、区宇、典汇、文艺、音字、书籍、仕规、品物九卷,评论古今书籍、文章、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Moldy使用手册是上海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手册,委托方要求该手册的翻译忠实于原文,通顺,表达连贯。本文主要在Moldy使用手册翻译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手
本文从汉英同声传译出发,旨在研究新闻发布会情境下的汉英同声传译,探讨简化策略在其中的应用以及对同传质量的影响。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介绍了认知负荷模型,框架理论,以及
随着大众传媒日趋国际化,电视同声传译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电视同声传译在中国起步较晚,仍有诸多问题与不足有待研究与解决。本文将电视同声传译视作为媒体传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