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的改革、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等等,都使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正逐步被打破,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体系初步形成。19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将“城市化战略”作为国家战略予以明确提出后,更是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潮期。这一阶段,国家实施了更为积极的城市化战略,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来带动区域发展。到200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39%,而目前不到十年的发展时间,全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45%。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乡经济的活跃,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进入了城市规模迅速扩张阶段,在地域上表现为城市边缘地带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当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进程仍然以城市蔓延为主,体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市向郊区大量开辟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向非农化用地转化等。这种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镇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含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我国长久以来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城乡分化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推动下一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方向。统筹城乡的核心仍在发展城市,但工作的重心却转移到农村。一系列推进乡村发展的举措开始以密集的趋势被推陈出啦,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等成为当前城市边缘区地带乡村改革的方向。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自此,成都走上了改革的前台。这为城市化进程最前沿的边缘区地带(尤其是乡村)带来了更多未知的变化和实践的机遇。在这里进行的创造和演变将成为全国改革关注的焦点和参考借鉴的样本。成都周边众多的乡村旅游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渐兴起并发展壮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自发增长到21世纪初期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跨越式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已经从农民的经济增收途径,上升到了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农村现代化,建立新型乡村,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高度。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方式,而成为了引导乡村转型的新型发展模式。当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开始关注于乡村旅游给乡村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尽管结论褒贬不一,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新兴经济的注入正在以不同程度地的作用力重构着乡村的经济、空间、社会以及文化。那么处于当前这个改革、变化和冲突最为频发的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其未来的发展形态是什么?乡村旅游是对传统乡村的维护和复兴,还是乡村城市化的有力推手?如果乡村旅游确实推动了乡村城市化,那么乡村旅游在这个进程中的功能地位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这种发展模式可否被复制和推广?这些问题正是引发研究思考的源泉和致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将选取成都市锦江区颇具代表性的三圣花乡为案例,通过追溯它在旅游开发前后主要特征的变化,总结并判断出它的未来演变趋势。然后分别从经济、空间、社会和文化景观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促进乡村空间演变的内在机制,以及在这四个核心乡村要素重构的未来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勾勒出城缘乡村旅游地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未来发展形态,并归纳出发展的模式。 文章总共八个章节,除绪论外主体部分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关于城市边缘区和乡村旅游的研究综述。城市边缘区的研究综述主要涉及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地域结构和功能划分、空间演化规模及动力、发展理论和城市实践等方面。有助于人们更全面了解研究对象所处宏观环境的性质、结构,状态以及发展方向。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主要涉及需求研究、供应研究、社区参与状况、社区影响、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旅游地演变研究。通过综述有助于人们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方向和立足点。第二章是针对具体案例进行的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演变特征分析。分别从案例地的土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景观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土地特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农用地和非农用地比重的变化等。经济特征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比重、新兴经营主体的出现等。社会特征包括农村社区居民和外部城市人群的流动特征、新兴乡村社会组织形态,农民转移就业情况等。村落景观特征主要包括乡村自然景观和传统生产景观的保留和改造,新型城市景观的植入等方面。通过以上特征分析总结出乡村旅游地演变的趋势。第三章是城缘乡村旅游地的经济重构。经济重构主要从乡村旅游地的经济格局、产业结构和市场逻辑三方面出发观察经济重构的历程。首先假设乡村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是从经济边界的开放开始的,是从一个封闭孤立的经济体逐步融入城市区域经济的过程。其次,经济边界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接着,分析乡村旅游地市场逻辑的重构,包括土地资本、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等问题。第四章是城缘乡村旅游地的空间重构。继乡村旅游地经济重构后发生变化的是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果将经济重构看做一种非疆域性的突破,那么空间形态则是在经济流推动下的自然疆域的变化。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过程。本章主要观察乡村旅游地与中心城市空间关系不断互动演变的过程及未来景观。第五章是城缘乡村旅游地的社会重构。伴随着乡村旅游地经济重构和空间重构的是一系列更为深入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本章主要把握乡村社会改革的几大热点,包括:乡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产权改革、城乡户籍改革、乡村基层管理制度改革等。从以上几方面的改革观察乡村旅游地社会演化的趋势和未来的社会形态。第六章是城缘乡村旅游地的文化景观重构。乡村文化景观是支撑乡村旅游经济的核心资源。当乡村的经济、空间和社会都发生剧烈变革时,它们将会不断解构并颠覆掉作为上层建筑的乡村文化的原有特征。本章引入文化变迁的动力学机制,从新兴文化主体的分析入手,研究谁是影响乡村文化的新主体,并分析他们的行为偏好。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文化景观演变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乡村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趋势。第七章是研究结论和展望。结论部分将对乡村旅游地的经济、空间、社会和文化的重构特征和发展趋势作出归纳,概括出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社会的演变趋势和未来形态,并探讨这种乡村发展模式推广的可能性和建议。 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乡村旅游引导了城市边缘区乡村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实现了以一种非工业化路径推动乡村向城市过渡的新模式。这种城市化的演变既是乡村顺应外部环境逐步转变的过程,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乡村以旅游发展为契机进行自身主动重组的结果。乡村旅游对于当前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新兴经济的自然萌发,而是被主动地当做了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手段。 2.旅游经济推动城市边缘区乡村城市化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其中最重要几个因素是:乡村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休闲消费能力,以及自身的旅游资源状况。旅游经济并不会必然导致乡村的城市化,而是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促使这种新型发展模式萌芽和发展壮大的直接原因是城市休闲消费能力的提高,而乡村自身的自然、人文资源则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 3.旅游经济推动城市边缘区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是一个多重因素系统作用的结果。这个系统的核心是由经济、空间、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构成的。他们彼此之间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经济重构、空间重构、社会重构到文化重构,城市边缘区的乡村逐步实现了传统乡村社会的解体并向着新型城市社区转型。这是一个系统化推进的过程。经济重构为空间重构提供了变迁的动力,同时空间重构又反作用于经济重构的进程。经济和空间的重构突破了乡村社会的外层边界,而直接触及到乡村社会的核心,向社会重构提出了需求,也奠定了基础,而社会重构则实现了乡村社会的完全开放,从社会形态上顺利融入城市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变革,乡村文化的基础也被动摇,使其在旅游消费的语境下朝着仿真化的趋势发展。旅游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经济线索将这四个维度的变革聚拢在统一的发展方向下,创造了一个城市边缘区乡村城市化的新模式。未来的乡村空间将演变成为一个以都市休闲消费经济为主导,以地域乡土景观为生态基底,彰显绿色健康生活艺术的新型城市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