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6~36月龄孤独症儿童发育偏离和异常行为出现情况,确定不同年龄段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及其分界值,探寻简便、快捷的儿童孤独症预警工具,为儿童孤独症早期识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武汉、长沙等城市医疗保健机构确诊的5岁以下孤独症儿童为病例组,与患儿同性别、年龄、居住地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自拟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相关因素问卷》和孤独症克氏行为量表(CABS)对儿童抚养人进行调查。运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根据“4.2.1”体检要求时点设定筛查时点,按发育偏离和异常行为出现情况,计算和比较两组儿童7个月龄点各项预警指标得分,绘制ROC曲线,确定不同年龄段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及其分界值,并利用该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与CABS指标进行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结果:(1)一般情况:病例组与对照组儿童各498名,平均年龄分别为41.22±11.82个月和41.83±12.05个月,男女性别比为6.32:1。两组儿童年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732,P=0.435)。(2)儿童发育和行为异常出现情况:(1)6~12月龄儿童主要为发育偏离,出现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6~12月龄病例组儿童的“抚养人离开或回来无反应”,“逗弄时不会回应笑”和“与人无目光对视”的出现率为对照组儿童的2倍以上,有43.1~60.2%的6~8月龄病例组儿童“不会发出yi-yi/ya-ya声音”;有53.7~72.3%的8~12月龄病例组儿童“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2)12~36月龄儿童以出现异常行为为主,出现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4、30和36月龄病例组儿童社交异常行为出现率超过50%的分别有3项、4项和6项,而12~36月龄对照组儿童仅有“莫名其妙笑”1项的出现率超过5.0%;30和36月龄病例组儿童言语和肢体语言交流异常行为出现率超过40%的分别有4项和7项,而对照组儿童仅在36月龄“对他人讲话不感兴趣或似乎未听见”1项的出现率达3.6%;24、30和36月龄病例组儿童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出现率超过50%的分别有1项、3项和5项。(3)不同年龄段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和分界值的确定:病例组儿童各项预警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P<0.01)。6月龄预警指标有“不会发出yi-yi/ya-ya声音”和“逗弄时不会回应笑”等3项,分界值为1.5分;8月龄预警指标有“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和“抚养人离开或回来无反应”2项,分界值为0.5分;12月龄预警指标有“与人无目光对视”和“逗弄时不会回应笑”等4项,分界值为0.5分;18月龄预警指标有“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和“不能接受简单指令”等8项,分界值为0.5分;24月龄预警指标有“不参与集体游戏或活动”和“拒绝模仿他人动作、表情或声音”等15项,分界值为0.5分;30月龄预警指标有“对他人讲话不感兴趣或似乎未听见”和“不与人分享兴趣与情感”等6项,分界值为0.5分;36月龄预警指标有“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和“不参与集体游戏或活动”等4项,分界值为0.5分。(4)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与CABS指标的比较:病例组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与CABS指标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P<0.01)。(1)30月龄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略高于CABS指标(0.901,0.895),特异度相近(0.939,0.947),但灵敏度明显高于CABS指标(0.824,0.733);(2)36月龄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与CABS指标相近(0.873,0.890),特异度相近(0.952,0.962),但灵敏度明显高于CABS量表(0.769,0.712)。结论:应用ROC曲线确定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及其最佳分界值,获得6、8、12、18、24、30和36月龄儿童的预警筛查指标,条目数少,针对性更强;其中30月龄和36月龄儿童孤独症预警指标的筛查效果优于CABS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