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隔离对BALB/c小鼠行为的影响及其5羟色胺2C受体的RNA编辑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ha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社会隔离动物模型,探讨社会隔离对BALB/c小鼠行为的影响及其5羟色胺2C受体(5-HT2C receptor,5-HT2CR)的RNA编辑作用机制。给予5-HT2CR拮抗剂和反向激动剂进行干预,进一步分析5-HT2CR的RNA编辑在社会隔离对BALB/c小鼠行为影响中的作用,为揭示社会隔离引起的相关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雄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组,分别自出生后21天起单笼饲养2周、4周和8周,建立社会隔离动物模型,对应的相同周龄的正常饲养小鼠作为对照组。采用物体定位和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小鼠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的改变,入侵者实验用于评估实验小鼠的攻击性改变,采用免疫组化实验和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小鼠脑内5-HT2CR和ADAR1表达的改变,焦磷酸测序法检测RNA编辑水平。给予5-HT2CR拮抗剂和反向激动剂进行干预,进一步分析5-HT2CR的RNA编辑在社会隔离对BALB/c小鼠行为影响中的作用。结果1、物体定位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隔离2周组BALB/c小鼠辨别指数明显降低,隔离4和8周组没有明显的改变;5-HT2CR拮抗剂隔离组和反向激动剂隔离组小鼠辨别指数均高于空白隔离组。2、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隔离2周和4周组BALB/c小鼠与同龄未隔离对照组相比,其辨别指数明显降低,隔离8周组BALB/c小鼠辨别指数未发生明显改变;5-HT2CR拮抗剂隔离组和反向激动剂隔离组小鼠辨别指数高于空白隔离组。3、入侵者实验结果显示,隔离2周、4周和8周组BALB/c小鼠攻击次数、咬要害和非要害部位的时间均多于相应对照组,攻击潜伏期少于相应对照组,提示隔离2周、4周和8周组BALB/c小鼠的攻击性均强于对照组;5-HT2CR拮抗剂隔离组和反向激动剂隔离组小鼠与空白隔离组相比,咬要害部位的时间明显减少。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海马区,与同龄未隔离的对照组相比,隔离2周组BALB/c小鼠的5-HT2CR和ADAR1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隔离4周和8周组小鼠的5-HT2CR蛋白的表达有减少趋势,隔离4周组小鼠脑内海马区ADAR1蛋白表达也有减少趋势;5-HT2CR反向激动剂隔离组小鼠海马区5-HT2CR和ADAR1蛋白比空白隔离组表达显著增多。在杏仁核区,与同龄未隔离的对照组相比,隔离2周组BALB/c小鼠的5-HT2CR和ADAR1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隔离8周组小鼠5-HT2CR和ADAR1蛋白的表达有减少趋势;5-HT2CR拮抗剂隔离组小鼠杏仁核区5-HT2CR和ADAR1蛋白比空白隔离组小鼠表达显著增多。5、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经过2周的社会隔离,BALB/c小鼠海马门区和杏仁核区ADAR1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减弱;5-HT2CR反向激动剂隔离组BALB/c小鼠海马门区ADAR1免疫反应活性较空白隔离组增强;5-HT2CR拮抗剂隔离组BALB/c小鼠杏仁核区ADAR1免疫反应活性较空白隔离组增强。6、焦磷酸测序结果显示,在BALB/c小鼠杏仁核区,隔离2周组小鼠5-HT2CR的RNA编辑A位点编辑作用显著增强;5-HT2CR拮抗剂隔离组和反向激动剂隔离组杏仁核区域的5-HT2CR的RNA编辑A位点编辑百分比低于空白隔离组。结论1、不同程度的社会隔离应激刺激可导致BALB/c小鼠的空间和非空间认知能力降低;2、不同程度的社会隔离应激刺激可导致BALB/c小鼠攻击性增强;3、不同程度社会隔离引起BALB/c小鼠海马和杏仁核区5-HT2CR和ADAR1表达出现异常变化;4、2周社会隔离引起BALB/c小鼠杏仁核区的5-HT2CR的RNA编辑出现异常改变;5、5-HT2CR拮抗剂和反向激动剂缓解了由社会隔离应激刺激引起的异常的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异常的攻击性及杏仁核处的5-HT2CR异常的RNA编辑,部分缓解了 ADAR1和5-HT2CR表达的异常改变。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2010年在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上公布了中国首次全国性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数据,结果显示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内分泌领域的第二大疾病。2014年在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项经费支持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甲状腺疾病和碘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中心按照项目统一要求,对大连地区城区和农村成年居民甲状腺疾病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通过
1.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观察临床实践中早期乳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潜在影响心脏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2.方法:2.1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确诊为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全部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或者辅助治疗,具备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2.2排除标准:1.既往确诊为乳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接受过抗肿瘤治疗的患者;2.既往经医院确诊为心力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5%。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驱动基因的不断发现,特异性高、毒副反应低的分子靶向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ed protein-link 4,EML4)与间
结核病,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一直以来都威胁着全球的公共健康。近些年由于艾滋病结核共感染以及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出现,现有的结核药物已经不能满足治疗结核病和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需求。因此,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或者探索传统药物在治疗结核方面的新作用是一个紧迫的任务。现阶段抗结核药物筛选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型筛选(全细胞筛选);另一种是基于特异性靶标进行的化合物筛选。本课题就是基
背景及意义:全球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高,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已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紊乱与精神疾病的发生相关,可能通过菌群相关的神经递质、免疫因子、代谢产物组发挥作用。其中,代谢为基础,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探讨肠道菌群变化与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机制,以期为开辟精
背景和目的大肠癌,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位居全世界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也高居第五位,多数大肠癌患者临床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因此,发现大肠癌新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相关指标,深入研究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提高临床对大肠癌的诊治水平成为当前大肠癌的研究热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human telomerase re
目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试验发现,机体的系统性炎症与恶性肿瘤的产生、进展和转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NLR(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众多恶性肿瘤,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胃癌、肝细胞癌、喉癌、膀胱癌和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等局限期以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本文拟建立N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又称为大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迄今为止,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死亡率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是淋巴结转移。因此,抑制结直肠癌的侵袭与转移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在恶性肿瘤的增殖、侵袭及转移中发挥重要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与意义。背景: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颅脑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影响着术后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目前国际上的统计数据表明,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病率介于1.1%和2.5%之间。颅内感染最常发生于术后的3-7天内。术后颅内感染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故早期准确诊断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但是,目前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的常用
目的:1.探讨肠道菌群与乙醇代谢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筛选具有高代谢能力的菌株。2.探讨不同益生菌株对小鼠急性酒精中毒的缓解作用及机制。3.探讨不同来源同种益生菌株对小鼠急性酒精中毒缓解作用的差异。4.探讨联合益生菌株对小鼠急性酒精中毒的缓解作用及机制。方法:1.利用比色法测定人粪便和粪便全菌中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2.利用菌群分离鉴定技术,筛选益生菌候选菌株。3.采用乙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