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驾模式下多感官协同驾驶接管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er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传统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智能汽车成为传统车企最具前景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智能汽车的应用,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人机共驾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下,传统的驾驶行为理论、交通心理学理论难以对驾驶员行为进行详细全面的解读。因此,对人机共驾模式下,车辆人机工程理论进行深度研究,提升驾驶员的驾驶体验,保障交通安全,成为当今汽车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选择心理学科的注意偏向理论,研究驾驶员的感官特征。通过对驾驶接管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驾驶接管人机交互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驾驶员听觉及视觉单感官通道注意偏向实验,再通过对照实验对多感官协同预警对驾驶员信息接收能力的影响进行了验证,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结论进行了设计实践。文章首先对驾驶接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从接管时间、接管准确度出发,探究驾驶员信息接收的主要影响因素,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对驾驶员因素进行详细分解,以此为基础构建驾驶接管人机交互模型;再引入心理学中注意偏向概念,对驾驶人的感官特征进行研究,针对驾驶员的听觉及视觉特性设计两个实验。实验一应用点探测范式,进行驾驶接管中驾驶人注意偏向特征研究。实验结果发现,驾驶人在听觉方面对负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负性刺激相对于中性和正性刺激能够加速驾驶人的注意投入;高唤醒度刺激相对于低唤醒度刺激能够加速驾驶人的注意投入。实验二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色彩三要素的层面,研究驾驶员的视觉色彩注意偏向特征。通过视觉色彩注意偏向实验,总结出驾驶员色彩注意规律,对色相注意兴趣进行了优先级排序;发现了在黑色背景下,色彩明度越高,驾驶员对色彩区域的注意兴趣越高;色彩饱和度在40%-100%区间时,饱和度越高驾驶员注意投入越快,色彩饱和度在0%-40%区间内时,饱和度越高驾驶员注意投入越慢。根据前两个实验结果,选择高负性高唤醒度的听觉刺激和一级注意优先级的色相色彩作为实验预警信号,对多感官协同预警信号进行对照实验,通过对单感官通道及多感官通道预警信号的被试反应时及正确率对比,发现多感官协同预警信号有助于驾驶接管效率的提升。最后,设计实践部分,结合L3级智能汽车的特性,应用视觉色彩注意偏向实验研究结果,完成仪表盘HMI设计。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由驾驶员疲劳驾驶而导致车道偏离是发生交通事故的常见原因,以车道保持为代表的横向辅助系统是避免车道偏离的有效途径。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对基于疲劳检测的人机协同车道保持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面部特征识别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并与人机协同车道保持控制相结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面部特征点识别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
近年来,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在逐步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趋势。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其各项特性地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是用来描述电池所剩电量多少的物理量,它与汽车的续航里程直接挂钩。此外SOC对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式的选择、
当前人类社会面对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问题,寻找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而交通运输业则是能源变革的关键行业之一,其中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其清洁、可持续、续航长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应用在汽车上最广泛的一种,其具有比功率高、启动快、工作温度低的特点。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中增加辅助能源,一方面可以在车辆大功率工况时提供额外的能量满足车辆行驶,另一方面可以对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因比能量和比功率大、循环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作为电动汽车动力源。而准确地掌握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tate-of-charge,SOC)有助于预测续驶里程、可有效控制电池过度充放电进而延缓电池老化。然而,目前主流算法大多只关注于改善个别SOC估计指标,忽略对提高其综合估计性能的研究。因此,如何能够在兼顾多项估计指标的基础上实现SOC实时高精度预测仍然是当今学术界重要研
横置板簧悬架能有效的减轻汽车簧载质量,为电动汽车提供更多的后排空间,是目前车辆悬架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横置板簧具有整体性,汽车从生产出厂后刚度就无法改变。随着簧载质量的变化,单一的刚度无法满足汽车悬架的平顺性和操稳性性能。为能够根据簧载质量的变化,相应改变横置板簧刚度,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横置板簧变刚度的调节机构。此机构通过改变副车架力臂的长短来实现变刚度的目的。因为悬架不仅要考虑刚度,阻尼也要
无人驾驶扫地车可用于公园、社区和工厂等不同的场景,因此无人驾驶扫地车在工程应用上前景广阔。本文依托于某企业提供的铰接式无人驾驶扫地车实车平台,针对铰接式无人驾驶扫地车特定场景下路径规划、循线行驶、定速巡航、跟车行驶、自主换道、自主超车、路口通行、主动避障、红绿灯启停、自动启停与制动以及定点停车等功能,设计无人驾驶方案,构建软硬件平台架构,并对无人驾驶铰接式扫地车运动规划关键技术进行了轨迹规划和速度
为了兼具轮式机构的高速性和足式机构的灵活性,本文设计出一款可在轮式形态和足式形态间自由切换的无人变胞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轮腿式机器人,其形态切换具有快速和全局的特点。为了保证其在驻车工况下快速全局重构运动的平顺性和稳定性,规划了各关节的运动轨迹并建立了此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针对其直线行驶工况下的快速全局重构运动,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无人
作为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安全性和缓解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也作为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方法之一,对无人驾驶车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感知定位、决策规划和执行控制是车辆软件控制层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执行控制层,对无人驾驶车辆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路径跟踪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一种无需车辆模型参数知识的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ADP)的无模型路径跟踪基础控制,该基础控制可以最小化路径跟踪误差和质心侧偏角
变胞机构是指能在运动过程中改变其拓扑结构和自由度的新型机构。本文将变胞机构引入汽车领域,提出了能在轮式行驶和足式行走间自由切换的无人变胞车,其特点在于能快速全局变化。因其拥有两种运动形式,所以在复杂地形上具有高通过性,又在良好路面上具有高移动性。文中研究无人变胞车在结构化路面的制动时重构运动,为此需要建立重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而分析在制动工况下无人变胞车进行重构运动的整车稳定性变化。具体内容
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种具有多重动力源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具有纯电动汽车效率高、排放低、舒适性好的优点,还在保证整车续航里程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传统燃油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目前纯电动汽车技术还处于尚未发展成熟的阶段,混动汽车技术作为一种过渡型技术,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DCT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对构型分析与模式切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以某款DCT传统车型为参考车型,根据电机与变速箱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