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山海经》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影视、小说,甚至是游戏中。不同领域各取所需,从《山海经》这堆神话富矿中挖掘出能为己所用的元素。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集大成者,中国神话的“渊薮”,《山海经》也是网络小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取法对象。网络小说作者们既是神话的“说书人”,也是古老神话在当代的传播者。研究中国网络小说与《山海经》的关系,一方面能了解《山海经》等神话在网络小说中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山海经》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影视、小说,甚至是游戏中。不同领域各取所需,从《山海经》这堆神话富矿中挖掘出能为己所用的元素。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集大成者,中国神话的“渊薮”,《山海经》也是网络小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取法对象。网络小说作者们既是神话的“说书人”,也是古老神话在当代的传播者。研究中国网络小说与《山海经》的关系,一方面能了解《山海经》等神话在网络小说中的创化生成的境况,另一方面也能揭示出以神话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小说中的命运。本文以化用《山海经》元素的网络小说为研究对象,探究这类网络小说从文本形式到内容、主题与《山海经》的联系,分析中国网络小说借鉴《山海经》的特征,并思考这一创作现象的成因以及相关创作实践的成败得失。中国网络小说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其所取得的创作成就不容忽视。而在体量巨大的网络小说中,频频出现取法《山海经》的现象,这的确耐人寻味。网络小说的作者在向《山海经》取材时,常常借用“大荒”作为其小说的背景设定。他们或者将《山海经》中的“大荒”移植到网络小说中,或者创造出与大荒类似的环境作为故事背景。“大荒”在该类小说中有着特殊的时间指向与空间指向,而“穿越”元素的融入,大荒与现代时空的连接,又拓展了“大荒”设定的时空边界,更能多维地呈现丰富的社会生活景观。不少网络小说也借用《山海经》中的人、神、物等元素来作形象建构。其特点主要如下:一是对神话人物进行改写或重释。为了突破已有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的窠臼,作者多以现代的观念来重新展现神话人物的精神内核,或者消解其神性,丰富其人性的内涵,或者使用“金手指”手段“造神”。二是在借用《山海经》中的动物、植物形象,甚至是无生命之物来作形象建构时,常常作神化、人格化、人兽易形等艺术处理,使得这类形象新奇而有趣。从表现的主题来看,网络小说作者也会借由《山海经》元素来作小说主题的生发。或者表现爱情和权力欲望之间的矛盾纠葛,或者表现人物对权力的追逐,或者表现主人公的冒险经历与成长,等等。中国网络小说频频取法于《山海经》,既与时代语境及作家的文化自觉有关,也与网络文学回归经典、提升品质的诉求有关。这不仅实现了传统资源的利用和文学的创新,强化了网络小说的文化内涵和文学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摆脱现实羁绊的心理需求。不过,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虽然找到了《山海经》这堆文化富矿,但其借鉴化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网络小说作者如何突破原始文本的约束来作出新的阐释?在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借用《山海经》时,如何能够避免千篇一律或同质化?这是作家们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新时期以来,当中国当代文学处于空前繁荣的创作思潮时,西部文学亦以其独特而奇瑰的文学艺术、多元的文化背景跻身创作主流。就创作主题来说,现代社会对遥远乡村的想象、中国乡村发展战略、文化传统的保留等因素,使乡土叙事成为了新时期西部文学的重要创作内容。雪漠作为西部文学新一代典型的乡土作家,长久的乡村生活经历和对西部贫瘠土地上农民生存现状的关心,使得他的写作笔锋集中在了西部农民的生存状态与心灵深处。引人注目
词汇识别的视觉认知加工过程一直是语言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与难点,也是众多研究的争论所在。词汇识别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词汇进行语义提取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词汇的字体、模糊度、频率、上下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引起众研究者的兴趣。关于词汇识别的视觉认知加工机制,产生较大影响的理论模型为多阶段激活模型和交互激活模型。多阶段激活模型认为词汇识别过程中各阶段间的激活传递存在阈限,某个阶段被激活
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威胁(Steele,1997),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持有消极刻板印象,所属群体成员由于担心或害怕,反而验证该群体消极刻板印象预言(Steele&Aronson,1995),从而感受到的威胁感和压力感。作为一种自我验证性忧虑或恐惧(迈尔斯,2006),刻板印象威胁不仅会诱使污名个体担心他人,甚至担心自己会依据
金宇澄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空间表达与文学创作被他有机结合,这得益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趣味。他的文学创作深受绘画和电影的影响,而这两者都属于视觉艺术范畴。金宇澄在童年时期就喜欢画图,他也为自己的多部作品绘制插图80余幅,他认为书中之图,正是作者文字所不能达之处。有艺术评论员称他在视觉记忆方面出类拔萃,细节惊人,这即使在专业画家中也是很少见的。并且金宇澄自述是看着电影长大的一代人,其广泛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能够预见到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人们仍然自意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Steel,2007)。拖延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学业表现和工作绩效,还可能对企业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Sirois&Fuschia,2015)。研究表明,拖延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普遍存在(Steel&Ferrari,2013),甚至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Gust
本文以电白黎话的代表方言点霞洞镇的黎话为研究对象,对电白黎话的语音进行全面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将电白黎话与《广韵》、北京话、雷州话及闽南片闽语进行对比,以探究电白黎话的语音面貌和特点。全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是绪论。本章介绍了电白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方言分布,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行文体例。第2章是电白黎话语音系统的描写。本章归纳了电白黎话的声韵调系统,描写了合
文人结社在明代成为文人交游往来的常见方式,俨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明代文人、文学及社会的重要视角。杭州东南名郡,山水胜都,备受文人青睐,无论是杭州本地文人还是流寓杭州的过客,在杭州都有活跃的结社行为,因此,明代杭州乃江南文人结社的一大中心。以杭州为中心探讨文人结社,在考察明代文人结社的地域特性和整体风貌的同时,也是发掘山水胜景对明代文人生活、文人心态及其所影响的文学风貌之重要参照。明代
古典诗歌的诗题、诗序、自注往往是诗人给读者解读诗歌留下的线索,更贴合诗人创作当下的心态。诗题、序、自注作为解读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自拟副文本,已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本文将苏辙诗歌的诗题、自序、自注界定为诗歌自拟副文本,勾勒苏辙诗歌自拟副文本的概貌,从中分析自拟副文本与诗歌之间的互文性,并进一步挖掘苏辙诗歌副文本所彰显的自我意识,最后探析其特色的生成因素。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为绪论、正
戏题诗初始于齐梁,于中唐进入繁荣期,至明清及近代都不断有诗人创作,作为一种特殊诗体在诗坛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白居易作为唐代重要诗人有戏题诗82首,是唐代戏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其戏题诗在承袭前人戏题创作模式的同时,还呈现出许多创变之处,具有不同于前人的文学特性,因而可以作为戏题诗研究的例证。本文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围绕白居易戏题诗进行研究:绪论部分涉及三方面:首先对戏题诗的概念进行界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