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为思想背景,分析《乐记》中礼、乐的含义及其人性的基本预设等问题。认为《乐记》通过对“礼”“乐”两个核心概念进行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的诠释,赋予其以理想政治模型和伦理模型两种核心含义。同时也认为,《乐记》呈现出的礼乐,侧重于对天道依据和人性基础的发掘和建构,所强调的是相辅相成的礼乐作为感动人心、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认为,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失序,《乐记》倾向于通过教化来彰显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为思想背景,分析《乐记》中礼、乐的含义及其人性的基本预设等问题。认为《乐记》通过对“礼”“乐”两个核心概念进行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的诠释,赋予其以理想政治模型和伦理模型两种核心含义。同时也认为,《乐记》呈现出的礼乐,侧重于对天道依据和人性基础的发掘和建构,所强调的是相辅相成的礼乐作为感动人心、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认为,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失序,《乐记》倾向于通过教化来彰显礼乐的精神实质与价值内涵,以此实现整个社会秩序的重建。至于对礼崩乐坏的根本原因,《乐记》是以“欲”的放纵无度为论证起点的,认为人的价值自觉心和自主理性的缺失,也即“欲”与“物”相接时心灵尺度感与主导力的丧失,使得“物欲”排挤了人的道德心,以至性情偏失,物欲成为支配人的主导力量,进而冲击人心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会规范秩序。因而,重建的根本在于从人心着手,以礼乐教化唤醒人的价值自觉和内在尺度感,调节人性情的偏失,所以礼乐教化是《乐记》政治与道德理想得以实现的途径。而贯穿于《乐记》礼乐教化理论的是其对人性的预设,礼乐的内涵、礼乐教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礼乐的创制与目的等等都以其“人生而静”感物而动”的人性命题为基础,因此本文将以其人性论为主线,逐步介绍其礼乐教化观的本末始终。
其他文献
本文主题为消费主体发展论--一种消费力的视角,意欲从消费力的视角解读消费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整篇论文中,笔者从消费力的视角出发,构造消费主体发展的指标体系和一般原理,梳理消费主体发展的历史过程,关照当代中国的消费主体。在这之中,凸显消费人学这一研究领域,并希望能够为人们科学消费观的树立提供帮助,为政府部门制定适宜的消费政策以启示。 消费力指的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对消费资料(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现实所构建的社会批判理论在21世纪的今天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因其固有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现代性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并渗透到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为现代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文明的同时,由之所催生的各种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文化危机也充斥着整个人类世界。各种针对现代性的反省之思、批判之声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为现代性的萌芽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和演变历史的的科学。地质学自身的特点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的:“地质学是研究那些不但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许多的重大理论、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都是由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过程中经过讨论总结发展起来的。地质学中的“将今论古”方法,是地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也是主要的方法手段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在越来越发展的同时,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其中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生存方式的不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地质营力就已经成了影响地球系统运动的三大因素之一。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一种有别于动物的文化性生存,人们选择何种生存方式,与其时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生存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历来受到许多思想家的重视,如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弗洛
技术伦理思想,是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研究技术哲学中的技术伦理思想的一系列主要论述,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技术观、技术认识论、技术方法论有重要的意义。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安全是党和国家心系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体现。从技术伦理思想来看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问题,可以为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制定科学的科技政策、科技战略提供双重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旨在对解决我国食品添加剂应用问题提供技术观和
自由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于马克思而言,他自始至终都在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马克思着眼于个体的生存状态、关注于个体的自由状况。马克思对个体自由的关注并不是偶然的。就现实来源而言,法国大革命所迸发的自由的现实“启示”与德国本土所处的相对于他国而言的落后的“时序错误”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引发了马克思对个体自由问题的现实关注。就理论来源而言,马克思源于并超越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关于个体自由的思想片断
良善生活,这一概念白占希腊伊始,无论对哲学领域.E还是之于人类的历史经验中,都是一个让人不断追寻、不断界定的目标。同样,在当代政治哲学的两大派别--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也都对什么是良善生活,怎样过上良善生活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解答。并且,他们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让这一独具魅力的概念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逐渐清晰。作为他们其中之一,当代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罗纳德·德沃金,本着一个学者对于社
他心问题是心灵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他人是否有心?如果有,如何认识?学界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但是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梳理了维特根斯坦关于他心问题的评论,并分析了他与行为主义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指出他不是行为主义者,他的方法可以更好的解决他心问题。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他心问题的内容、起源以及主要解决方案。他心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笛
传统的知识定义被认为是JTB理论,即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ve),这一定义要求知识要满足三个条件:真值条件,信念条件和确证条件。但盖梯尔在1963年发表的论文《确证的真信念是知识吗》中提出了两个反例,表明这三个条件可能是知识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知识的充分条件。大部分哲学家承认了这两个反例的作用,并对这一盖梯尔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持久的探讨。 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
福柯是20世纪最富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后现代的特性。福柯晚年对启蒙的深刻反思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蒙运动曾使人们走出宗教的迷信,用理性征服自然。但随着启蒙理性的不断发展,其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理性“唯我独尊”,成为其他一切学科的审判者。现代性作为启蒙的遗产,在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之后也逐渐显露出合法性危机。因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启蒙以及启蒙运动进行反思。 本文以启蒙问题的提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