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体发展论--一种消费力的视角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l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题为消费主体发展论--一种消费力的视角,意欲从消费力的视角解读消费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整篇论文中,笔者从消费力的视角出发,构造消费主体发展的指标体系和一般原理,梳理消费主体发展的历史过程,关照当代中国的消费主体。在这之中,凸显消费人学这一研究领域,并希望能够为人们科学消费观的树立提供帮助,为政府部门制定适宜的消费政策以启示。
   消费力指的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对消费资料(包括劳务)进行消费的能力。它包括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个要素。本文论述的中心为消费主体的发展,重在说明消费主体的内部逻辑和变迁历程,进而把论述的焦点放在个人的消费上。论文以下不做特别说明,论述的消费主体主要是在该意蕴下进行。消费客体(包括消费对象和消费工具)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化的存在,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存在,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的功能。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消费客体形成了一个价值体系,即实用价值、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这种价值体系的整体内容会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而消费环境则包括消费的自然环境和消费的社会环境。除此之外,笔者将以主体发展为基点展开对消费力的类型区分,进而为后文论述消费主体发展的一般原理和历史过程提供理论支撑。消费主体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进行物主体化的过程,它表现为消费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消费力质与量的统一。同时消费力也是客观的,既受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的制约,也要受主体自身内在条件的影响,同时也与遗传下来的消费力储备相联系。
   笔者以消费力的视角设计了衡量消费主体发展的指标体系。外部指标主要体现为消费环境,消费对象的水平、结构、方式和消费时间。它们都是作为衡量消费主体实际状况的重要参数。消费主体的发展基于其消费力的提升,反映在消费主体身上主要体现在其内在的生理能力、精神力和实践力的发展。而这种能力的具体实现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才有可能,消费主体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度也是体现其消费力发展状态的重要内容,进而也是体现消费主体发展状态的重要标记。
   主体消费力的提升和发展,要受到社会时代具体生产力的制约,因此我们要洞察社会消费力在历史动力系统中的功能。消费主体的发展同时受到其所属社会群体的制约,必须要理解其所属群体消费力状况在整个社会阶层中的“坐标”,不断感受其所属群体的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对其成长的影响。消费主体的真正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消费实践中才能可能,在整个过程中,主体的需要机制不断开启,消费选择的行为时常发生,自我的能力体系也不断发展,自我的社会关系也不断扩充。在这之中,主体的消费力获得增长,进而透视其发展的逻辑原理。
   在不同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中,笔者把衡量消费主体发展的指标体系不断进行历史的对接,将消费主体发展的一般原理不断进行历史的演绎。在这之中,主体的消费对象和消费环境不断改变,其自我的能力体系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其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度不断获得提高。在各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中,衡量消费主体发展的外部指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农业文明时期,物品的数量对于大多数消费主体而言,仅能满足其基本生存,并且此种满足状态不稳定。因为它会受到来自自然世界和政治专权等相关因素的干扰。到了工业文明的早期,物品的数量可基本满足主体的生存性需要,也可适应部分享受和发展性需要的历史趋势。而在工业文明的后期,物品较为丰富。对于大多数消费主体而言,生存性需要的满足已不再是其消费实践的唯一目的。在这之中,其享受和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才是他的中意之处。就消费结构而言,此时由以物质资料为主过渡到物质性和精神性同步发展的状态。而具体的消费物品也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人们的消费方式虽然受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区域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稳定性较强,但在人类历史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中,各类消费方式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而就主体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时间而言,其内容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消费环境由农业文明时期的以自然环境和家居环境为主发展到工业文明早期以社会环境和商业环境为主。而到工业文明后期,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消费环境进入到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中。人们的消费时间在农业文明时期主要由主体的自然生理时间来决定,而到工业文明时期,主体消费时间中的社会化因素逐步增多,主体消费的自然时间序列中嵌入了更多的社会历史因素。而在各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中,消费主体的内部指标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主体的生理能力逐步提升,并且稳定性和可持续程度不断增强。主体的理性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反映主体认识成果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不断扩充。主体的非理性能力不断上扬,导致主体的创造力得以不断进步。而主体的理性认知和非理性能力的统一程度也越来越高。此外,综合反映主体生理能力和精神能力的实践力也处于不断上升状态。在这之中,主体对外实践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不断提升。对外实践的工具不断改进,其动力基础也由人的生理能力过渡到以机器为主,而到工业文明后期开始进入到智能化、信息化的阶段。而上述能力指标必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成。在农业文明时期,消费主体进入到“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阶段中,此时人们的社会关系受到自我生存空间的制约,受到他人的支配,个体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程度不高。而反映主体个性的消费自由仅是权力阶层的专利。而到工业文明的早期,在“物”的交往中,主体的社会关系网不断生成,其全面性程度不断提升,但此种社会关系的生成和反映自我个性的消费自由会受到资本逻辑的干预。而进入工业文明的后期,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消费主体的社会关系开始突破自我的生存空间,可以突破个体既在的社会关系。在网络世界中,不同地域的人群或个体可以建立各种不同内容的社会关系。在此,主体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程度较工业文明早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此时的消费个性则受到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双重影响。在各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中,主体的综合能力体系在消费实践中不断提升,其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度不断提高。
   关照时下中国的消费主体,是本文的重要内容。在这之中,消费环境的现实困境使得我们对其进行反思。在公共职能部门缺乏严格监督的前提下,资本逻辑在机械论世界观的指导下,不断进行着破坏消费环境的行为。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公共职能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对机械论的世界观进行批判,使资本逻辑的精神指引转变为生成论的本体论。此外,还需对资本的扩张领域和对象化产品进行调整。上述方面的改变,力求达到消费环境的现况得到有效的好转,最终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内在之间的和谐关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显现。不同群体之间的消费力的差距不断增大,而这主要由各自的收入来决定的。形成这种现实格局,与主体的自然禀赋有关,与主体自身存在所能获取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相关,同时也与主体具体的消费环境相联系。在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的前提下,政府应该积极做出调整,使各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自由流动,保证整个社会的开放性,进而使行业收入差距增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国家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投入,特别是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时下国人消费实践的精神指引主要体现为消费主义、节俭理念和平均主义。节俭理念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人的影响,平均主义主要是当代人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和消费方式的一种眷恋,而消费主义则是与时代中国经济同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理念。在这三者当中,消费主义理念对当代人的消费实践影响较大。它的形成既有来自于主体自我内在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对它的影响,既有来自于主体自我主动积极实践的结果,又有主体被动随众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着主体消费的精神乱象,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确认一个新的消费伦理规范。这种价值取向不仅要能解决主体在精神方面的困惑,更要在消费环境的恶化,群体消费力差距不断增大的趋势方面能够给予指引和规范。笔者在此提出“消费和谐”的理念,其内在的价值规定主要体现为消费个体内在的和谐--消费需要与人本根据的有效统一;消费个体之间的和谐--个性自由与社会公平的有效统一;个体消费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消费的主体权能与生态限度的有效统一;社会消费力与经济发展实际的和谐。消费主体在当代遇到了诸多的问题,构成了消费主体当代境遇的主要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入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主体存在而言,消费主体当代境遇还具备一定的发展性内涵。对此,我们应对消费主体的当代境遇做辩证分析,全面、客观地看待它。
   无论从论文的主旨,还是行文的语言倾向上,本文对消费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都给予了正面评价。在这之中,读者似乎感觉笔者是在为消费“呐喊”,鼓励大众大肆消费。但笔者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消费对人的正面意义是有条件的,即具体的消费主体必须从其现实出发,必须与整个时代相适应,与其群体相融合,并且从事适合它自身生理和心理规律的相关消费实践才有可能。而就本文自身而言,它仅为笔者对消费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初步探索,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尝试。在论文的设计和叙述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能多提批评或建议,进而能够为笔者今后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资本论》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既不是范畴序列与历史顺序相一致,也不是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简单结合,而是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现实历史的双向建构。《资本论》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本质上是历史的辩证法。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并在其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发展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这构成了《资本论》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前史。在思想来源方面,黑格尔哲学中逻辑与历史相统
哲学家诺齐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典型辩护者,而著名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柯亨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捍卫者。二者之间的直接理论对话代表了这个时代关于两种基本社会制度合理性之争辩的最强有力思想交锋。柯亨曾言,诺齐克的“张伯伦论证”对他始终坚定不移地所信仰的社会主义构成了巨大挑战,让他在为社会主义辩护中陷入了理论困境。诺齐克通过张伯伦论证引出自由与平等是互不相容的,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要靠强制手段牺牲自由才能达
学位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这两年关于二胎政策的研究逐渐增多,足可见人口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域。但是学术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来考察研究二胎政策的几乎没有,而这确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角度,以兰陵县近年来人口发展情况为例,对二胎政策展开研究。  文章首先考察了二胎政策相关研究现状,认为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二胎政策的研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这
自由意志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和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上,哲学家们关心自由意志的存在与上帝等超验实体的存在是否相冲突,自由意志与道德行动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之后,决定论成为主导性的世界观。在决定论的世界观之下,自由意志问题显得愈发棘手。因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看起来是冲突的。详细辨明自由意志的真正内涵,阐明在决定论的世界观下,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以及它
正如福柯所言,这是一个空间崛起的时代。空间问题正在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热点,空间正义逐渐成为不少学者揭示、批判资本主义的新的理论视角。尽管空间、正义没有成为马克思言说的中心,马克思也未形成系统的空间正义理论,但在空间批判中马克思并没有失语。他曾给予空间问题特殊的关注,并提出一些极具穿透力的洞见。这些思想引发后来学者的进一步探究,使空间成为当代社会新的叙事范式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资本的本质是最大限
学位
当今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裕。人的基本生存问题成为过去,生活质量和自身发展更多地成为人们的现实追求。因此消费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人们不再是为了生产去进行消费,而是为了消费去进行生产。消费作为经济生活的中心地位日益明显。新的消费形式、消费手段层出不穷,新的消费思想和消费理念也不断更新,以消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生产活动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用法国哲学家让·鲍
学位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海啸发生以来,市场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一时成了众矢之的,备受责难。那些西方的、从来高举市场经济大旗、捍卫资本主义价值不遗余力的国家政府,再也顾不得被人讥讽,争先恐后地进行国有化与市场干预。同样有趣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重新受到西方一些人士的重视。有报道称法国总统萨科齐被人看到在翻阅《资本论》,连德国财长史坦布鲁克也说:“马克思某些思想真不坏”,甚至还有导演正计划
学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的转型引起了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改变、社会政治结构的更换和价值体系的变化,在这种社会转型背景形势下,处于转型期的人们也遭受着由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利益结构的重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导致政治、政策上的变动,人们在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处境都伴随着利益结构的重新建立而变化。地位、角色、处境的变化对人
学位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享有盛誉。在西方学术界,人们常常把他和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中,马尔库塞独树一帜,产生了重大影响。异化理论也是马尔库塞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而且还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理解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总体上说,本文从异化理论
学位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整体面貌。消费文明是以消费模式为主要表征的文明形态,属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有机构成,也是人类社会的必然方向。只有走向消费文明,人类才能以文明的方式与地球生物圈和谐发展、共存共荣。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消费实践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显现。尽管我们不能绝对地讲生态环境的变化均因人类消费行为所为,但是,面对当下全球积重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