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略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诗歌艺术语言的一大特点。古往今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省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多从句法和修辞等角度来展开,特别缺乏从认知的角度对诗歌语言中省略现象的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提出多种理论对语言进行认知解读,尤以认知诗学为甚,为诗歌等文学文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基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诗歌具备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的语篇特点。文章基于“突显原理”,结合其主要参数即视角,运用反映突显的主要运作机制“图形--背景”,对诗歌中的省略现象进行认知分析。文章指出,省略作为背景,与突显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突显与省略看似一对矛盾体,其实,二者互为补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们在观察同一事物时,由于视角不同,在认知辖域中选择的突显对象也不同,继而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突显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正是因为事物的某一方面因视角的选择而得以突显,其它方面则处于隐伏的状态被省略,省略的部分是背景,突显的部分是图形,也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诗歌语言。文章认为,省略不但赋予诗人创作的自由,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且拓宽了诗意联想的空间。诗歌艺术语言简洁凝练、意象多变、思绪跳跃,读者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调动较多的认知运作,填补缺省信息,领略诗歌的语言魅力。读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同一首诗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效果,突显不同的侧面,从而多方面解读诗歌。文章主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理论,能够分析省略在诗歌意境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此外,突显理论还能够为诗歌文本的转换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在此过程中,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突显程度的分析,确定图形-背景关系,使译者更好地展现原文本的意境,以便选择恰当的目标语传递原诗信息,在意义与形式上二者更好地忠实于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