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理论视域下的诗歌省略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略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诗歌艺术语言的一大特点。古往今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省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多从句法和修辞等角度来展开,特别缺乏从认知的角度对诗歌语言中省略现象的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提出多种理论对语言进行认知解读,尤以认知诗学为甚,为诗歌等文学文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基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诗歌具备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的语篇特点。文章基于“突显原理”,结合其主要参数即视角,运用反映突显的主要运作机制“图形--背景”,对诗歌中的省略现象进行认知分析。文章指出,省略作为背景,与突显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突显与省略看似一对矛盾体,其实,二者互为补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们在观察同一事物时,由于视角不同,在认知辖域中选择的突显对象也不同,继而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突显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正是因为事物的某一方面因视角的选择而得以突显,其它方面则处于隐伏的状态被省略,省略的部分是背景,突显的部分是图形,也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诗歌语言。文章认为,省略不但赋予诗人创作的自由,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且拓宽了诗意联想的空间。诗歌艺术语言简洁凝练、意象多变、思绪跳跃,读者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调动较多的认知运作,填补缺省信息,领略诗歌的语言魅力。读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同一首诗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效果,突显不同的侧面,从而多方面解读诗歌。文章主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理论,能够分析省略在诗歌意境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此外,突显理论还能够为诗歌文本的转换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在此过程中,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突显程度的分析,确定图形-背景关系,使译者更好地展现原文本的意境,以便选择恰当的目标语传递原诗信息,在意义与形式上二者更好地忠实于原诗。
其他文献
阅读作为人类获取世界知识的基本认知活动,一直是中西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而阅读过程中的意义来源则更是阅读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的阅读
伦理学是道德哲学,它研究道德现象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变化,是揭示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科学。翻译是跨语际、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只要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发生跨文化的
《远山淡影》是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悦子的视角为切入点,一方面表现她在现实中对死去的女儿景子的追忆,另一方面又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她过去与佐知子-
喜剧小品作为一门独特的舞台幽默表演艺术,一直以来都受到各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综观这些研究,它们大都从戏剧专业的角度入手,着重探讨小品创作和表演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近年来,批评家经常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解读萨拉·奥恩·朱厄特的小说,尤其是描写九岁小女孩西尔维亚保护白苍鹭的短篇小说《白苍鹭》。对批评家来说,这是一篇关于女性
今天,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地球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有效地遏制危机,如何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股环保热潮的影响下,本文
洛林·汉斯贝里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最著名和励志的黑人女性剧作家之一。她是把黑人生活搬上百老汇舞台的最年轻的黑人女剧作家,同时她还鼓励非裔美国人为自己的梦想、自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