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视角下《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来源 :湖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nh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诗词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以其多样的诗词形式和在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深受学者青睐。之前已有不少学者分别从美学、语言学、生态学、文化学和韵律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却少有人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文化语境对于译本的不同表现具有很大影响。从文化语境角度可以较好地揭示不同译本的差异。因此,在研究译本差异的基础上找到译本所反映的文化语境因素,以及在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时,译者该采取何种措施较好地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的启示。  文化语境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对于原语文本文化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已成型的文本的特定文化语境,还是外在的社会环境都对其产生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红楼梦》中三十八首具文化代表性的诗词翻译为例,通过对其文化语境的认识和挖掘,重点分析译本表达差异后的文化语境影响所产生的差异,并通过数据对比的形式分析出两译本各自主要的翻译策略及其原因,提出翻译应当聚焦于客观文化差异,聚焦目的语读者的对于译本的接受能力。  文中的文化语境依据《红楼梦》诗词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要素,选用彭利元对于文化语境的定义,并结合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和胡兴文对于文化语境的分类,把文化语境分为历史文化语境、地域文化语境、宗教文化语境和习俗文化语境四大类,采用总分总的形式,从历史、地理、宗教和习俗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三十八首诗词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主要关注文化语境是如何影响两个译本对原文诗词中同一文化词语的表达。  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三十八首诗词不同方面分析比较与总体的数据分析得出,杨宪益夫妇的诗词译本在选词方面倾向于原语文化,使译本的表达稍显直白和生硬,在中国读者看来贴近原著,更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而霍克斯的译本则更多考虑到的是贴近译入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读者,对原文本中的一些文化词语采用归化的策略或者回避不译的方式,使得行文更具流畅性,更能满足西方读者的需要。而在进一步对影响翻译策略原因进行研究后发现,历史与政治因素、翻译的目的成为了影响策略选择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发现本文提出在进行中华典籍传播的过程中,客观的文化差异和目的语文化读者接受能力变化应当是翻译过程应重视。当目的语读者没有任何原语文化的基础,译本则应当流畅、易读,译者择应当以目的语文化为主要导向,让译本以一种简单易读易懂的方式进入到目的语社会,尽可能从一开始减少文化冲突。当目的语读者已经具备基础的原语文化知识,能够欣赏一些简单的原语文化的诗词,译者则应当逐渐加大异化的程度,增加一些原语文化的信息到译本中,并在量变的原则下循序渐进。当目的语的大部分读者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原语文化知识基础时,译者则应用异化的策略将原语文化的知识传递到目的语世界。从失败的异化——初期的归化——归化、异化过渡期——成功异化的翻译过程,不但能适应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力,又能逐步将中国文化推广。  因此,译者作为原文本在译入语文化的发言人,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到原语文化的语境和译入语文化语境之间的差异以及译入语文化读者的接受力,用目的语恰到好处地传达原文本中的文化意象与文化内涵,才能够真正做好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使者。
其他文献
隐喻,作为一种复杂的修辞语言,吸引了众多理论家对其不同角度的阐释。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使隐喻研究实现了从语言现象到认知领域的突破。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更
晚清是一个文学救亡的时代,也是一个伪译繁荣的时代。面对民族危亡,中国的知识分子深刻地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他们沿袭古代“文以载道”的历史文化传统,自觉地通过创作和翻译来参
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从出版至今,由最初的极端扼杀转变为毁誉参半的态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评论家开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来
本文是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一次实证研究。英语动词的时态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所面对的一个既基础又困难的语法点,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了六年多英语之后仍然
本文旨在研究英语为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英语交际中的交流特征,侧重分析双方的适应行为。通过对两组参与者(一组由一位英语为母语者与一位中国学生组成,另一组由此中国学生与另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大部分学者关注的是詹姆斯作品中的国际主题、道德问题、写作风格与技巧。尽管有些学者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