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的边界——从霍布斯到康德的政治观念之争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n19112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康德对“道德”和“法权”学说的创建有其特殊的思想史语境,这就是出于回应现代性政治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争的需要。“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论题来自霍布斯与卢梭之间政治理论的争论。霍布斯率先论证了现代自由的本质就是个人权利,其国家学说的根本原则是,通过对古典德性政治原则的根本拒斥,以“特殊性”原则——个人权利与自由为根基,靠政治契约的方式实现和平的目的。然而,霍布斯极端的“特殊性”原则打开了人性私利主义的一面,其结果不可能实现公民对国家的“内在服从”。霍布斯之后,卢梭创建了“公意”理论对抗霍布斯的“特殊性”原则,“公意”的本质就是通过普遍化的个人意志来实现为政治立法,在这一共同体内,个人意志被普遍化为公共意志,“特殊性”让位于“普遍性”。卢梭的“普遍性”原则生成了道德政治的理念,但这个“普遍性”是以抽空了“特殊性”为代价的,它在现实的政治经验中很难实现出来,甚至还可能导致对自由理想的背叛,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暴乱可堪之为对卢梭“普遍性”的道德政治的一次实践。
  霍布斯和卢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争论在康德政治哲学中被化解为“道德”和“法权”的问题。首先,康德从卢梭的“公意”学说中获得灵感,通过纯粹实践理性的先验原则将卢梭政治学说中的“普遍性”理想彻底予以理性化、形式化,这就是道德的绝对命令:“要这样行动,使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康德的先验道德学说可以视之为自启蒙以来提升人的尊严的一次伟大尝试,但由于这一道德图景是以“完全的理性存在者”为理想对象所设计,因此在现实中很难成为大众践行的尺度。本文更愿意将康德的这一先验道德理想视之为现实世界之上的“理念王国”,作为其“摹本”存在的现实世界只能采取“法权”的形式而存在。“法权王国”为人的现象存在制定规则并论证人的“外部自由”,在这里,被“道德论”所排斥的感性世界重获应有的尊重,所有权成为证成个人自由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康德法哲学中,被卢梭所排斥的“特殊性”再次成为康德立法的核心,而“道德论”中的“普遍性”理想化身为法权的形式性法则成为协调个人私利的工具,这一法权原则就是:“如此外在地行动,使你的任性的自由应用能够与任何人根据一个普遍法则的自由共存。”
  对此,以往的诸多研究者都将“道德论”和“法权论”的这一矛盾视之为康德哲学的缺陷,本文则认为,这恰恰是康德政治哲学的独到之处。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经验使康德认识到,像卢梭那样将政治问题道德化的做法不可能获得成功。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私利性和个人主义已然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以“普遍性”的理由压制“特殊性”原则的政治立法都是不可能的。康德对道德和法权的这一区分彻底颠覆了霍布斯和卢梭各自执守于“特殊性”和“普遍性”一端的偏见,为现代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划清了“界限”,由此使道德和法权各自回归领地,为十八世纪的资产者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变提供了法理基础。
  当然,康德对“道德”与“法权”区分只是出于现实性的考量,在终极的意义上,道德和法权仍是同一的,法权的最终目的仍是统合到道德中去,道德王国才是法权王国的终极价值尺度。“第三批判”中的“反思的判断力”原则和康德晚年的一系列历史哲学论文提供了一种历史目的论视角,尽管法权世界还没有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但同自然状态相比,法权制度的逐步完善就已经是道德进步的表现,大自然利用了人性的“恶”,最终实现“善”的结果。尽管“道德王国”这一理想不可能完全实现,但它却因此是一个范导性原则,作为高悬的理念给尘世的生活以不断的希望。康德之后的理论和现实表明,“特殊性”和“普遍性”、道德和法权的争论一直是现代性政治的核心问题,任何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都不可能绕过康德哲学。重新审视康德对这一理论的贡献,对于今天解答现实的政治问题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乐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历来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对音乐思想有着最综合论述的经典著作。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乐记》中包含的各方面观点,主要的有“动静说”“理欲说”“性情说”“天人感应说”“和谐说”“音乐社会学思想”“提倡德音说”“礼乐观”“音乐修身观”“音乐宇宙观”等。然而汉字在历史变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意义的变化和丢失,它作为思想单元,若不能阐发清晰,必然对《乐记》思想的深入理解形成极大的障碍,
学位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持续改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所置身的物质世界,也带来了技术风险与诸多社会问题,与人类价值发生着深刻的冲突,造成了科学-社会关系的局部紧张。公众参与科技事务(Public Engagement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PEST)被认为对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整合、公民社会的成长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
引入可能世界概念后,可能导致空词项问题出现,例如,词项“孙悟空”在现实世界无所指,但在可能世界会有所指。包含空词项的推理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这恰是一阶逻辑和以一阶逻辑为基础的模态谓词逻辑的短板。例如,存在概括推理模式在考虑空词项的情况下就会失效。从逻辑角度对空词项进行分析,至少要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进行,经典逻辑在外延方面着墨过重,其处理结果不能使人满意。模态谓词逻辑还有一个大的缺陷是不能通过同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世界中,公私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各种不同层次的内涵之间,既有彼此渗透、互相沟通的一面,又有彼此抗拒、互相排斥的一面,交织成极为复杂的结构关系。若要准确把握并真实呈现先秦儒家公私观念的整体图景,首先必须进行“制度典范”与“伦理典范”的区分。  西周封建制与宗法制互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形成了“国”为“公”、“家”为“私”的公私判分方式,奠立了政治领域中公主私辅、经济领域中公私并举的早期公
学位
本文以庐山慧远为中心,集中探讨了慧远在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从般若性空学转向涅槃妙有论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这一转向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  晋宋时代,竺道生将法性、理与成佛根源统一起来,开出了一条中国佛学的道路:法性-涅槃之路。竺道生被视为沟通形上学与心性论的主要肇始者。思想的转向与道生的开创,其直接动因是“《涅槃》巨典恰来中国”,然而,经典的刺激不是唯一的亦
学位
华莱士在科学史上的真实形象遮掩在神化后的达尔文的影子之中。他有两种经典的传统形象为后人所知:其一,作为自然选择机制的共同发现者与达尔文主义的坚定捍卫者,他是达尔文的“骑士”;其二,因为热衷于今天被称为伪科学的灵学研究,他又是达尔文的“异端”。对于如何理解华莱士从骑士到异端的形象转换,科学史界有不同的意见,有研究者认为他是生物学家的叛逆者,因为沉溺于灵学而背离了达尔文的科学路线。这种看法显示出相当程
学位
复杂适应系统是目前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研究复杂适应系统中引进计算机模拟方法,在科学和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复杂系统科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基本内容,对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而建立的回声模型进行简要的论述;接着对科学中的模型与模型方法进行讨论,着重分析模型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评价与选择标准,力图说明模型作为模拟方法的基础在科学探索和科学解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说
本文是一项围绕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展开的研究,其基本问题框架是基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批判视角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所做的一个回溯式分析,与此同时,本文将厘清黑格尔如何立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观念论传统,对近代以来的政治-道德哲学传统(主要是近代自然法、社会契约论和个体权利观念)展开的批判,从而阐述黑格尔本人对现代国家及其法权基础的崭新理解。本文指出,黑格尔试图通过吸纳古希腊“伦理”(Si
学位
医疗知情同意,是指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权知晓本人病情和医务人员要采取的诊断、治疗措施以及预后和费用方面的情况,并自主选择治疗方案。医疗知情同意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约束我国临床医务人员职业行为的重要道德与法律规范。然而,医疗知情同意目前在临床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执行不规范、不到位甚至是为规避法律而走过场的情形普遍存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深层原因在于人们对医疗知情同意的
霍耐特是社会公认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他的“为承认而斗争”理论代表着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霍耐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承认学说,力图用规范性与经验性相融合的方式为批判理论重新建立规范性基础。  霍耐特吸收了黑格尔早期学说中蕴含的主体间相互承认而产生自我意识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个体之间的交往行为都存在着主体间相互承认的过程,一个主体只能通过其他主体的承认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