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山美水库流域的径流响应及其不确定性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chia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多,全球平均温度普遍升高,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水循环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的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因此加大对未来气候变化下流域的水文响应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和流域水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的研究主要是借助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的联合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来源。其中,未来气候要素是其重要输入,其准确性对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量化未来气候要素预测的不确定性,才能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做出稳健的决策。本研究以山美水库流域为研究区,选择了CMIP5下五种GCMs模式(GFDL-ESM2M、Had GEM2-ES、IPSL-CM5A-LR、MIROC、Noer ESM1-M),结合IPCC第五次报告中提出的四种RCP情景(RCP2.6、RCP4.5、RCP6.0和RCP8.5),通过统计降尺度获取未来2020-2099年气象数据,并耦合HSPF水文模型模拟得到研究区未来径流量;在此基础上,利用IHA(Indicators of Hydrological Alteration)水文指示法,从年径流、月径流、年极端径流、高低流量发生次数及延时、流量增加率和减少率以及逆转次数等五方面,探究未来近期、中期和远期情景下研究区水文情势的变化,并量化不同GCMs模式和RCPs情景对于气温、降水及径流预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未来4-5月和9-11月的月降水呈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则主要呈下降趋势。近期月降水波动幅度最大,远期则波动幅度最小;不同GCMs和RCPs情景下月降水的变化方向不尽相同。未来月最高温和月最低温均呈增加趋势,且越靠近远期增幅越显著。(2)未来年径流整体上表现为增加趋势,RCP2.6的年径流量的波动幅度最大,而RCP8.5则波动最小;各GCMs模式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一致的规律;远期年径流的不确定性高于近期和中期;发生旱涝灾害的概率较高,达48%~61%,且洪涝发生的概率要高于干旱。(3)未来1月和12月的月径流表现为下降趋势,3-6月以及9-10月整体上为增加趋势,其中4-5月径流量增加率在20%以上,而2月、7-8月以及11月的月径流变化的方向不一致。(4)年最小1天径流和年最小3天径流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而年最小7天径流的变化趋势不一致。相对于年极端最小径流,年极端最大径流则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在RCPs情景下,年最大1天径流表现为下降趋势,年最大3天和年最大7天径流则主要为上升趋势;在GCMs模式下,年极端最大径流量的变化方向不一致,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5)未来高、低流量发生的次数将降低,高、低流量持续时间将增加;相对低流量,高流量发生次数以及持续时间预测的不确定性更小。(6)未来径流量增加率、径流量减少率及径流逆转次数均表现为显著的下降趋势,且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差别不显著。(7)不同GCMs或RCPs对气候变化下水文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尤其对于月径流和年极端径流的预估不仅表现出了量级的差异,而且特征变量的变化方向也不尽相同。同时,除了年极端极小径流量外,对于大多数特征变量而言,由GCMs引起的径流响应的不确定性整体上要高于RCPs。
其他文献
森林凋落叶是植物组织衰老死亡或更新代谢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重要因素。凋落叶的分解会影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土壤CO2和N2O排放。本研究依托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研究站平台,以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马褂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试验。设置6种处理:马尾松凋落叶+马尾松土壤(PM+PM)、香叶树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H+PM)、马褂木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C+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epidoptera:Plutellidae)是全球范围内破坏农作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由于小菜蛾世代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使得对小菜蛾的防治日趋严峻。生物防治是当今社会害虫绿色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昆虫天然免疫系统成为未来生物防治的一类重要靶标,而溶菌酶是昆虫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效应因子,因此研究小菜蛾
南方红壤区是中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涉及范围广,侵蚀强度大,程度深,威胁着南方广大地区的环境问题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方红壤区十分迫切需要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芒萁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具有很强的生态恢复和保持水土功能,然而野外实际环境中存在限制因子限制其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程度强烈地区的生长和蔓延。为促进南方红壤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研究限制芒萁生长
农业干旱既能使农作物减产,又能引发病虫害等次生灾害,是制约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南方土地利用强度大、景观斑块复杂破碎的沿海平原地区,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既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时间变化过程,又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空间变化细节,在农业干旱遥感监测中具有迫切的需求。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在分析农业干旱成灾过程的致灾因子及其监测机理的基础上,以低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温度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导致土地覆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覆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研究城市植被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植被变化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馈作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植被结构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
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变化可为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创建舒适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等提供科学参考。论文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对1999-2018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的处理,获取了研究区5个时间节点的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专题信息;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扩展指数对研究区城市绿地的土地利
本文以包含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及连江县部分区域的福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福州市近年来城市宜居性建设的背景,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现状、探讨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依据一定原则,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并参考其他学者建立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选取18个适合评价福州市宜居性的指标。其次,按照居民区尺度,以误差最小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292
21世纪以来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几乎困扰着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目前饮用水处理厂的消毒工艺相对成熟,有多种饮用水消毒途径可供选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此外,人类还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选择利用清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水资源问题是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开展了太阳光电化学饮用水消毒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1、玻璃碳(RVC)电极电解原位生成H2O2显著强化太阳能水消毒(SODIS
近年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和不适当的城市规划政策带来的雨洪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实施了被称为“海绵城市”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战略。流域海绵体对雨水具有吸细、蓄渗和传输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以应对流域的雨洪和干旱。定量评估海绵城市规划前后的流域海绵效应能够更有效地指导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街区尺度,通过雨水实验和水文模拟的方法评估海绵工程设施的海绵效应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是水文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人类活动导致的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洪水洪峰流量序列的非一致性。为此,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对洪峰流量序列的还现,分析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洪峰流量趋势变化的影响,分析洪峰流量频率分布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还现模拟获取洪水空间变化结果,揭示小流域洪水洪峰流量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