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课堂是师生共同生存的“微型社会”,可以说课堂和谐就是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改变了过去片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忽略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的观念,还教育以本真面目。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刚性转为弹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念不能反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堂管理与课堂纪律管理混为一谈,缺乏师生交际与互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则是,一些教师没有明确的课堂管理目标,单纯注重了表面上的课堂活跃,缺乏必要的调控,呈现出课堂管理失控的现象。因此,如何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成为当前教育界、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引入主体间性理论,从课堂目标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和课堂激励等方面提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堂管理策略,力求使课堂管理在体现人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尊严、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又不出现失控的状况,以此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弹性课堂管理模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