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现在正在进入新常态下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发生转变。过去,我国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外贸这“三驾马车”来牵引经济;而目前投资正在下滑,外贸也剧烈波动,只有消费的增长比较稳定。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来形成经济增长的“双引擎”。结合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结果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实给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而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也给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给社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2015年9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发布,在全国确定了8个创新改革试验区。从区域上来看,广东、上海、四川、安徽为4个省级行政区域,本文以这四个省级行政区域为对象,对其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计算,分析各个省份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为四川省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政策建议。内生增长理论作为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理论认为经济能够在不依赖外力的情况下进行可持续的增长,其持续增长的动力就来源于内生的技术进步。罗默第二模型通过假设科技进步与设计创新为研究部门的产出,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效率成正比的关系。全要素效率能够很好的衡量厂商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运用各省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科研人员投入,加上高科技企业的收入,通过DEA-Malamquist指数能够衡量各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要素效率,并且将全要素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从各省级行政区域的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来评价和分析其科技创新的状况。各省域的全要素效率变化在2006-2014年基本保持一致,但除了安徽省从2011年开始走出了平稳增长的走势,其他省份都有降有升。全要素效率变化反映了各省域技术效率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效果,但是不能反映其到底有没有在生产前沿的曲线上,或者有没有达到最优生产规模带来的的规模效率变化。通过评价和分析各省域科技创新的全要素效率,能够对各省整体的科技创新效率变化趋势有一个总体的分析。而技术效率主要反映企业生产是否在其生产的前沿上,即企业是否充分的利用了其产能,在技术效率方面,四个省域中,只有四川在2013年后保持了持续增长,四川省是唯一入选创新改革试验区的西部省级行政区域,其代表了西部地区选择的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即大量利用东部先进科技技术产业转移来进行发展的路径,但四川省科技创新仍面临产出较高,而自主创新较低的问题。各省域的规模效率变化则没有那么一致,而从2013-2015年的规模效率变化可以看出,上海和安徽省的排名靠前,而广东的规模效率却在2013-2014年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也能反映出广东省选择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的特点,其科技创新扶持过度集中于大企业,挤占了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空间,而高科技企业分布过于集中于广州、深圳、东莞,使其他区域的科技创新人力、物力资源过度输送,反而造成了整体的规模效率偏低,且科技创新增长极点辐射能力不强。四川省在2013年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于成都、绵阳、德阳等传统工业基础深厚的区域,准备发展以创新、高新技术、高成长为特点的一大批企业来实现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翻一番,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在四川省经历了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遇到了瓶颈后所提出来的新的科技创新发展方式。四川的创新驱动发展主要以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第一、以绕钒钛、页岩气、卫星通信、重大装备、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轨道交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需求来进行关键技术的突破;第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培养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引领和支撑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三、建设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多媒体、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第四推动饮料食品、油气化工、汽车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分析四个省域的科技创新效率特点,特别是广东、上海、安徽选择的科技创新道路,可以得出很多值得四川省借鉴的经验。例如借鉴上海与广东、安徽的经验,可以得出四川省要继续提高规模效率主要要通过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促进四川省的“创新创业”,让四川省的中小企业迸发出活力,使成都、绵阳、德阳的科技优势能够很好地向周边地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辐射、并且创造优厚的政策环境,为全省的科技创新薄弱区域与科技创新落后区域带来更大的扶持力度。而四川省要保持并继续提高技术效率,可以继续承接更多符合自身需求的高新技术转移,并且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自身的科技自主创新,创造条件,使自身的优势产业,如信在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领域的优势产业增加更多的技术创新。通过两个方面来提升四川省在优势产业与后劲产业的科技创新效率,使四川省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