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人们都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其对文本的选择、翻译动机及翻译风格。然而,众所周知的是,长久以来,有关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研究都不受重视,人们总是更多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语言结构上,或者说是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上。不过,近几年来,尤其在经历了“文化转向”以后,人们开始尝试改变其固有观念,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译者仅处于从属地位。译者应忠实原文文本,对原作者及目的语读者负责。随着人们对翻译领域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了一些现代翻译理论,诸如描写性翻译理论、关联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结构主义及生态翻译学理论等。透过这些翻译理论,人们越来越相信,不论译者试图作何掩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其个人品味与爱好等都会无可避免地渗透进他的翻译作品中,而且译者对此感到自得其乐。主观能动性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对原文文本所进行的主观的创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译者的文化意识、译者的自我意识、译者的人文意识、文化创新和诗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译者在充分享受翻译自由的同时,也需顾及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作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学会很好地平衡翻译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阐释学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而译文文本也同样受到译者对原文文本理解的影响。实际上,对阐释学翻译理论的研究即是对文本转换意义的研究。人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对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静态比较,而是学会在社会和历史的大背景下,对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动态对比。与此同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阐释学翻译理论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深入了人们对译者的理解。受中国传统诗学和美学的影响,人们对翻译文本的评鉴更多着眼于对文本的主观印象和直觉感受,甚至长久停留在纠正措辞阶段,而这种评鉴缺乏客观性和系统性。本文旨在以莫泊桑《漂亮朋友》两个译本为例,从阐释学的角度探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研究意义和论文结构的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包括对莫泊桑小说《漂亮朋友》一书的总体介绍、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研究和对阐释学翻译理论的介绍。其中,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研究又分为“文化转向”以前的研究和“文化转向”以后的研究两部分。对阐释学翻译理论的介绍又分为简介和阐释学翻译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对比研究两部分。第三章是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对《漂亮朋友》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它以阐释学翻译理论的三大原则入手,详细解读了译者在“前理解”、“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影响下的翻译。第四章是结论,包括三大部分:全文总结、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建议。第五章是参考文献。最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很好地诠释《漂亮朋友》一书,且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显现在翻译过程中,还会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目的。译文永远也不会存在最终版本,翻译不仅是对原文文本意义的探索和重组,也同样是对原文文本的创新活动。不过,这并不代表译者可以对原文文本“胡作非为”,翻译活动还是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本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翻译批评及文学翻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以语言为背景来关注读者在不同时代对文本的不同要求最终导致的对译者本身提出的新要求。当然,译者应在一定规则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