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的幸福观越来越差异化、多元化,这为人们幸福的实现和幸福观教育带来挑战。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仅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大学生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浇灌出幸福之花;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为实现中国梦积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创立的,经过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幸福问题的反映,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涵盖了幸福的目标、手段、感知等要素,其核心内容包括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创造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强调精神幸福是更高层次、更长远的幸福,劳动创造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幸福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一种已经被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的幸福观,是不同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性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同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研究增添色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增添色彩。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可知,新时代学生的幸福观整体呈现积极、向上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关注的问题,如重视物质力量但忽视精神价值,幸福实现途径务实但意志力薄弱,幸福目标趋向个人且忽视集体力量,幸福预期乐观但与客观条件匹度不高、总体幸福感不是很强等。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多维立体的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幸福境界、加强劳动创造教育,增强幸福能力、加强德性教育,塑造良好品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等。由此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引导、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大社会对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必要支持、大学生也要重视的自身品德修养,提高本领,关照精神,强大内心,增强幸福的实现能力。总之,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生形成教育链,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的协同作用,综合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