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众多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京都议定书》首次以法律形式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减排任务,并且提出三种灵活履约机制,直接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碳交易可划分为“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在基于项目的碳交易中,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的企业与另一企业进行项目级的合作,购买项目产生的全部或部分温室气体减排量。在各国或各地区承担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情况下,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是比较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减排压力。我国已经宣布了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到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国内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碳减排指标一旦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性指标,排放企业就有了参与碳交易的动力,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将会迅速发展。 国内各地区和各行业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差别巨大的现状使我国具备了进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的条件。构建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有助于企业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完成减排任务,还可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种新形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因此,研究如何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碳交易机制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已有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基于项目的碳交易中,交易成本可能直接影响项目成功的成功与否,通过碳交易机制设计降低交易成本是一种有效途径。由于已经有碳交易机制的实践,国外学者较少关注通过机制设计降低交易成本的问题。而国内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我国建立碳交易机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方面。有学者提出了我国碳交易体系的构建框架,但其设计没有考虑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的特殊性,国内对基于项目碳交易机制的设计问题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将降低交易成本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对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中进行设计是有研究价值的,而且可弥补国<中文标题>=内对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设计研究领域的空白。 总结国外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设计类似碳交易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国外碳交易项目产生的交易成本可以按照项目阶段分为:①搜寻成本,②谈判成本,③文档准备成本,④批准成本,⑤审定成本,⑥注册成本,⑦监测成本,⑧核证成本,⑨签发成本,⑩解约成本。其大小受参与者经验、项目特征、外部环境三大因素影响。国外实践表明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能降低交易成本,即基于项目产生减排量的规模越大,单位减排量的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成本随着企业参与基于项目碳交易的时间和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这些实践还给我国设计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提供了教训:减排计算方法学适用率低和行政效率低下会增加交易成本。 由于国内碳交易市场还在孕育阶段,基于项目碳交易机制的设计不能完全照搬国际经验,而应与我国的碳交易发展的现状相结合。国内已经有碳交易所推出自愿减排类型的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未来的碳市场的发展趋势非常乐观。但要建立国内完善基于项目的碳交易还面临着很多挑战:碳减排计算方法学不完善可能增加项目设计成本和认证成本,项目开发与实施的规则、程序不规范可能增加项目运行阶段成本,多家交易所可能增加搜寻成本和项目设计成本,缺乏全国统一平台可能增加搜寻成本。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基于碳交易项目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有:①项目识别阶段的搜寻成本,咨询成本,交易所挂牌成本,谈判成本;②项目设计阶段产生的文档准备成本、减排计算方法学开发成本;③政府审批和注册阶段产生的注册成本,④项目实施和监测阶段产生的监测和报告成本;⑤减排量认证阶段产生的认证成本,⑥减排额度签发阶段产生的签发成本,⑦项目协议条款未达到时可能产生的解约/违约成本。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但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则会降低项目企业的收益,抑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在机制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减少交易成本的途径,能使国内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高效。 借鉴国际实践及其经验和教训,根据国内碳交易现状,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应包括项目流程、运行制度和配套服务体系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基于项目的碳交易设计方案如下: (1)项目流程设计。国内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的周期可设计为六个阶段:①项目识别,②项目设计,③政府审批和注册,④项目实施、监测和报告,④减排量认证,⑤政府签发认证减排量。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涉及的主要的参与方有:项目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第三方认证机构、咨询机构、交易所等。这些参与方在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项目参与方关系网络。种种项目流程设计方案缩短了项目周期,简化了国外普遍采用的项目前审定流程,并对批准和注册流程进行合并,通过优化项目流程降低碳交易项目的行政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 (2)项目运行制度设计。对国内基于项目的碳交易运行制度的设计包括注册和签发制度、监测和报告制度、第三方认证制度、通过规模效应促进特殊项目的交易的办法。在制度设计时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应该被充分考虑,以减少项目企业在项目运行时承担的交易成本。 (3)配套服务体系设计。为了使国内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运行更加顺利,建立相关配套服务体系是必要的,主要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信息平台,从而解决信息分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政策鼓励增强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能力;充分发挥咨询机构专业优势,促使学习效应的产生。 通过邀请有国外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参与经验的机构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性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该设计得到了被调查者的普遍认同,认为国内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交易过程中交易成本。 我们的贡献在于通过对国内基于项目碳交易机制的设计,为实现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提供了一条具有成本效益的市场化减排途径,并且从弥补了国内对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设计研究的空白。但是由于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的实践经验主要来自于国外,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基于项目的碳交易。虽然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及中国基于项目碳交易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进行了分析,但由缺少并实际参与经验,我们的考虑可能不够全面,所设计机制的可操作性有待实践验证。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探索性调查,以获取更多的降低交易成本的设计方法,对国内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的研究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