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期,建设的结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中,评价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根据现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知,从校友视角出发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因此从校友观点中分析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指根据高校校友在母校就读时的就学体验和在社会工作中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期,建设的结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中,评价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根据现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知,从校友视角出发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因此从校友观点中分析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指根据高校校友在母校就读时的就学体验和在社会工作中的就职体验的反馈,分析校友眼中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哪些因素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并对这些因素或标准进行分析、认定,形成的能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或标准,再将其逐一分解分层,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评价系统。校友指曾在同一所大学接受过至少四年系统教育的学生,具体指接受过全日制学习并且获得相应学历的本科毕业生。基于这两个概念,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如何从校友的观点中分析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以校友的观点作为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与现有的评价指标有什么区别呢?带着这一疑问,论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中找到高校密切利益相关者——校友的观点作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依据,再借助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校友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路径。确立研究路径后,论文访谈了44名来自不同类型、年龄、性别、毕业年限的高校校友。经调查发现,44位校友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并不仅看重人才培养的结果,还关注学生求学过程的体验,即母校提供的条件,如是否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是否获得职业规划指导,是否获得多种实践机会等等。基于此,笔者通过访谈资料的分析对44位校友的观点进行开放性编码与类属编码后整理归纳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21个指标,再将21个指标分类整理形成“环境”“措施”“能力”“知识”“素质”5个一级指标,最终初步确立了“获取校友需求—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内部环境—采取相应措施—人才培养效果判定”良性循环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量化指标,论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各级指标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了单层次排序及一次性检验和总排序及一次性检验,最终确定了校友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具体来看,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环境”占9.75%,“措施”占7.04%,“知识”占23.99%,“能力”占39.49%,“素质”占19.73%。“能力”指标在5个一级指标中权重占比最高,接近40%,说明校友认为能力是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应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发挥指导作用。同时,在21项指标中,“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两项指标占比最高,分别占15.95%和12.65%,接近30%。“知识”指标和“素质”指标所占比重依次小于“能力”指标分别占到24%和20%左右,而“环境”和“措施”指标在5个一级指标中的占比较少。此外,从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占比分布可看出各指标权重分配基本与访谈结果处理后所提取校友观点中影响人才质量的各要素出现的频次基本一致。总结来看,论文拓展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视角,为建立更加全面、具体、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研究资料。同时,校友有效反馈有利于高校检验本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可行,也有利于高校及时感知当下的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因此,高校应关注校友评价。
其他文献
近年来,民办补习学校等课外辅导机构越来越热门,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以及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ZT民办补习学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如:教师招聘主观随意性强,教师流动性大,教师培训开展了却不见成效,学校机构设置不合理,人事管理混乱等。师资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故本研究以ZT民办补习学校2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民办补习学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胜任力进行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于德国刑法,作为责任阻却或责任减轻事由,属于阶层犯罪构成中有责性判断的内容。在我国现行刑法之中,有关法律条文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过于机械化等一系列情况,对于司法工作中的法官而言,其具备较低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在某些案件的审判过程之中,刑法的僵硬性表现得较为明显,难以对刑法作软化处理以求得案件审判的公平公正。这将可能导致判决结果违背人理常情的情况存在,基于此可知借鉴德国刑法中有关期待可能性
学界主要将研究放在机器人如何服务于人的问题上,而较少涉及人去关护机器人。现象主义视角正成为人与机器人关系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关于人与机器间情感如何发生却缺乏论述。为此,本文提出机器人何以被情感关护,如何去关护的问题。首先,如何在原则上确认机器人是人从而对其道德关护,在机器人是否具有人权和是否是道德主体的问题上存疑。于是,将视线转移到从情感连接的可能性来说明情感关护的可能性。接着,对机器人情感构建的
正当防卫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让公民拥有遏制不法和与之对抗的权利。行使防卫权的前提是必须遵守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否则就有成立防卫过当的可能。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严格掌握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已成为普遍现象,大量的正当防卫案件判决体现出对防卫人道德要求标准过高,限制过多,只要造成死伤结果,除非引发巨大舆论关注,否则很难被判定为构成正当防卫,因此导致司法实践中防卫过当的认定数量在防卫案件中总是居高不下,乃至动
崇高作为一个拉丁词汇,最早出现于公元1世纪,但直到16世纪《论崇高》一文才被发现,进而直到18世纪这个词才真正意义的被重点关注,成为美学、文学等讨论的核心范畴。同时,我们知道18世纪是一个现代性、主体性迸发的时代。因此,当席勒第一次将悲剧的体验理解为一种崇高感时,这正凸显了他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同(《诗学》),即将一种现代自我观念(主体性)作为崇高得以成立的前提,进而理解悲剧。在这组古今对比中,涉及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采购也能创造价值,集中采购较分散采购更有效率。通过集中采购方式,借助良好的采购管理,企业可获取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实现采购环节的价值增值。采购绩效评价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采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用可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优化措施以提升采购管理水平,继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近年来,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对采
量刑建议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背景下具备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内涵,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量刑建议与传统量刑建议在效力、提出的方式、内容、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量刑建议承载着更加重要的制度功能。在认罪认罚案件中,量刑建议是让被追诉人知晓认罪认罚后果的正式载体,是检察机关就量刑问题向被追诉人作出的带有司法公信力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控辩双方对于量刑问题的合意,对法院的量刑判决具备实质
本文通过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对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M”寨的春节仪式进行了调查和了解,以M寨在家庭、寨神庙和奘房的春节仪式中呈现的多重社会空间为研究对象,对M寨春节仪式呈现的多重社会空间的动力机制、结构形式和功能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家庭、寨神庙和奘房在仪式情景中呈现的多重社会空间的动力机制包括等级制度的规制、空间界限的区隔、行动的建构和文化的影响,它们共同推动着M寨社会空间的演进。这些动力
我国建筑行业内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等现象严重,这些违法现象又导致了实际施工人的产生。该主体虽是施工领域不规范的产物,但如果不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2004年和2019年分别颁布了两部关于施工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下文称《解释一》和《解释二》)。一方面,两部司法解释的颁布为该主体的权利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另一方面,司法解释对其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比较